2024年05月11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乐山乐水乐精神 宜居宜业亦和美

——三门峡市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综述
来源: 发布日期:2023-12-05 作者:本报记者 刘晨宁  打印

  义马市东区街道河口村粉黛草园

  开发区向阳街道山后村打造特色窑院文化

  灵宝市焦村镇贝子原村特色围栏

  秋去冬来,广袤的田野间,嫩绿的麦芽初露“头角”,向人们诉说着来年的希冀。

  漫步崤函腹地、乡间陌上,开阔洁净的村道,俨然有序的屋舍,还有四季常青的乔灌木错落点缀在村头巷尾、庭前院后,间或有几朵月季俏立枝头;农闲的人们在村头的小公园里,三五成群,晒着太阳、拉着家常,怡然自得,一幅充满烟火气的冬日田园乡居图在崤函大地铺陈开来。

  2021年11月,三门峡市率先在全省打响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攻坚战。两年多来,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聚焦治理“六乱”,坚持开展“六清”,“微改造、巧植入、精提升”,创新实施“三五”创建工作法,在全国范围推广,全市农村人居环境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在全省人居环境整治中获得第一名的佳绩。

  乐山乐水乐精神,宜居宜业亦和美的美丽乡村,扮靓了崤函大地,成为人们留得住乡韵乡愁、实现诗和远方的家园。

  1 “三五”创建工作法推向全国

  唯创新者进,创新者强,创新者胜。

  三门峡市坚持“微改造、巧植入、精提升”,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市有条件的村开展“三五”创建活动的通知》,明确提出“村口五有”。代表本村乡土风貌的高大乔木、独具特色的村口标识、因地因势打造的微地形、搭配合理的绿化彩化美化组团、“亮起来”的照明设施,让乡村硬件提升;村内有五园、庭院有五美,房前屋后或空闲地建有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小游园、小公园;卫生美、整洁美、绿化美、文明美、和谐美,让乡村盛装“活”起来。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五园”15012个,“三五”创建工作得到农业农村部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其经验做法被农业农村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简报第18期刊登,面向全国推广。

  位列全省人居环境第一方阵。2021年11月,三门峡市率先在全省打响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攻坚战,治理“六乱”、开展“六清”。制定“12+3”一揽子文件,压实责任“体系”,出台“1+4+2”一揽子标准,有力有序推动农村人居环境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义马市入选2022年度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在今年全省整治成效明显的9个市中,三门峡市位居第5名,进入全省第一梯队;1个县、4个乡(镇、街道)、45个行政村被评为全省整治成效明显的县、乡、村。省领导多次表扬我市该项工作;我市的经验做法在全省现场会上得到推介,我市“三五”创建成果作为全省工作亮点受到关注,新华社客户端、《农民日报》、《河南日报》等主流媒体连续报道该项工作,在全国形成影响。

  五年提升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生活污水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是重点也是难点,我市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截至目前,全面完成省定新改建农村户厕1.3万户年度目标任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4%,乡镇政府驻地全部实现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黑臭水体保持动态清零,乡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监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已覆盖50%涉农县(市、区),乡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监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全市70%的村实现村口“五有”,有4.5万户“美丽庭院”示范户,全省“美丽小镇”有6个,省级“美丽庭院”创建示范村5个,省级美丽庭院示范户32户;乡村绿化2000亩、5个省级森林特色小镇、30个省级森林乡村示范村;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环境示范村、整治达标村标准的分别为18.9%、46.5%、78.9%……持续落实现代化三门峡建设“13561”工作布局,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2 “六个”体系筑牢人居底线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事关民生福祉和乡村振兴。

  三门峡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靠前指挥、一线督战,先后主持召开28次调度会、推进会,全面部署工作;53次深入全市农村找问题、短板。创新性设立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工作专班临时党支部,每周1次支部会议雷打不动,解难点、通堵点,研究推动具体工作,建立坚强有力的领导体系。

  压实责任体系。“市级抓推动、县乡抓落实、部门全参与、群众为主体”,坚持市县一体、条抓块统,压实各方责任。“12+3”一揽子举措,明确22个市直部门工作职责、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出台驻村第一书记、文明单位、驻村干部推动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的工作方案,形成市级统筹指导、县级全面负责、乡村具体落实的责任体系。以“提能力、转作风、优环境、促振兴”为主题,借助三门峡市干部论坛,组织全市62名乡镇党委书记讲做法、谈经验、提建议、聚共识,夯实责任。

  完善政策体系。“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标准是什么?我市制定印发《三门峡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标准及考评办法》,明确人居环境整治及生活垃圾处置、农村厕所改造、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四个标准及考评办法和乡(镇、街道)区域、庭院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标准及考评办法,形成“1+4+2”政策体系,使环境整治有标可依、按标整治,切实达到整治效果。截至目前,全市整治乱搭乱建7823处,整治“空心院”2635个、残垣断壁2278处。

  建立创建体系。坚持微改造、巧植入、精提升,制定印发《关于在全市有条件的村开展“三五”创建活动的通知》,紧盯各村村口、村内、庭院重点部位,结合当地文化传说、地理位置、种植传统、风俗习惯等乡土特色,因村制宜、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合理利用,防止大拆大建、千村一面,探索形成20个小窍门。精心组织干部群众打造了一批原生态、乡味浓、创意新的微景观,植入了一批有面子、有颜值、有内涵的乡土元素,擦亮“福满小河”“桃园李曲”“荷香下村”“凤起栾村”等一批风格迥异的乡村名片,一村一韵、一村一景、一村一特初步形成,村容村貌明显提升。

  培育示范体系。启事在教诲,成事在榜样。三门峡市坚持发挥示范引领效应,市、县、乡三级梯次推进,选择2个示范县、20个示范乡镇、5万个示范户,高标准打造“环境美、田园美、村庄美、庭院美”的乡村样板。多规合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保留乡村特色风貌,培育省级“千万工程”示范村153个;在全市开展“好少年、好青年、好父母、好媳妇、好婆婆”选树活动,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充分激发农村群众参与环境整治的积极性。

  强化考核体系。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建设列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强化考核激励和监督问责。全市成立7个调研指导小组,通过暗访、明察、督办,跟踪问题、强化整改,跟进精准督导、层层传导压力,对标对表人居环境整治90个考评指标,采取“周调度、月评比、季观摩、年考核”办法,强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截至目前,20个乡(镇、街道)获得10万元奖励,388个“三五”行政村被通报表扬。

  3 三个“持续”促进乡村和美

  和美乡村展新颜,幸福生活加点“码”。

  三门峡市持续巩固“净”效果。加快农村生活垃圾收储转运速度,实现社会化收集处置的乡和村加强对服务公司的考核管理,督促服务公司严格按照合同规定提供服务;突出抓好农村生活污水乱排乱放治理,通过修建简易明渠或固定收集、定点排放、生物处理等方法,切实改变污水横流现象。继续加大整治残垣断壁、乱搭乱建力度,注重探索废旧院落利用途径,坚决不能一拆了之、为拆而拆。

  持续做好建管并重。对照目标任务,强化时间节点,坚持以能用、实用、好用为导向,确保高质量完成改厕任务;同时健全日常巡检、设备维修、粪污清掏等长效机制,确保“厕具坏了有人修、粪污满了有人抽、粪污抽走能利用”。因地制宜选择符合农村实际的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探索建立经济、长效、管用的运维模式,有效管控生活污水乱排乱放,确保农村污水处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统筹县、乡、村三级设施和服务,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清扫收运处置体系全覆盖;坚持“两桶一袋”“二分四分法”等符合农村特点和农民习惯、简便易行、管用有效的分类处理模式,有序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分类处置,健全垃圾就地就近就农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机制。加强日常管护,扎实做好绿化后半篇文章,确保绿化成效。

  持续推进“环境+”。打响生态牌、田园牌、乡愁牌、民俗牌,助力做大做强三门峡市已有的果、菌、菜、药等主导产业。借势培育乡村新型业态,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美丽经济,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村庄变景区、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资源变资产,把发展的氛围烘托起来,把发展效益最大限度留在乡村,打造各类专业村、专业乡,多渠道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

  旧貌换新颜,乡村天地宽。

  诗意地栖居、甜蜜地创业,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持续“加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深入实施乡村振兴,美丽乡村正在书写新时代新愿景、新蓝图、新景象。 (本版图片由市农业农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