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6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打旅游牌 吃绿色饭 走生态路

本报记者 何东升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5-22   打印

  初夏的小秦岭,清新的绿色山坡连绵起伏,清澈的枣香河水潺潺流过。近年来,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得到逐步修复,取得了显著成效。小秦岭曾是我国著名的黄金产地,黄金开采一度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经过矿山环境整治和生态修复,如今植物多样了,动物繁多了,重新回归山清水秀景美的自然环境。

  生态的持续向好,催生了旅游发展。在小秦岭保护区北麓,汉山景区的旅游业蓬勃兴起。5月19日是第14个中国旅游日。这一天,汉山景区举办优惠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在前不久的“五一”假期,汉山旅游更是火爆,景区人山人海,车辆排成长龙。各级、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从“开金矿靠山吃山”到“搞旅游养山护山”,大力开展植树种草,努力增加群众收入,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

  2019年,河南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保护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先进集体”称号;2021年,“小秦岭保护区矿山环境生态修复治理实践”作为全国18个典型案例之一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上发布;2022年,被全国绿化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全国绿化先进集体”,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全国四十个之一、河南省唯一的生物多样性优秀案例……

  随着小秦岭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当地政府抓住契机,建设生态文明,实施经济转型,开发汉山景区,发展特色农业,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今小秦岭原采矿坑口变成了植物科普园、动物科普馆,开发沉浸式体验,普及地质知识,讲述保护绿水青山的故事。原1100坑口处的枣香苑培育植物文化,栽种果树及观赏树;原1175坑口处的锦鸡岭打造动物文化园,让游人看得见动物;原1280坑口处的金银潭围绕水文化而建,营造亲水戏水空间;原986坑口开发黄金文化研学项目,展示黄金是如何炼成的……

  近年来,汉山景区认真践行“两山”理念,持续做好“新河文山农”五篇文章,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深入推进文旅文创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汉山景区副总经理冯凯高兴地说:“山上的老鸦岔主峰海拔2413.8米,是‘中原第一峰’。随着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游客越来越多,一些景点渐成网红打卡地。”

  复绿于山,修山予民。良好的生态环境不但激活了绿水青山的发展潜能,也带动当地群众吃上了绿色饭,他们积极参与生态建设和旅游发展,搞特色种植养殖,开办“农家乐”,幸福的日子越来越甜蜜。

  站在小秦岭枣香苑修复后的采矿坑口前,举目四望,漫山遍野,林木茂盛,绿意浓浓。附近的灵宝市故县镇河西村村民李晓军欣喜地说:“山青了,水绿了,空气好了,游客来了,水中的鱼儿游来游去,河里的水又能洗衣浇地了。”

  金山终有挖尽时,绿水青山将永续。微风吹过,绿树摇曳,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孕育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美好希望,迎来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