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01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伏牛 > 正文

瓦窑沟风韵

□刘汇渊
来源: 发布日期:2022-11-23   打印

  瓦窑沟这个名字听上去很土,但她展现出的风韵却是多彩多姿的。若是给她的风韵找一个关键词,“原生态”恐怕是最合适不过的了。

  近些年,给瓦窑沟带来美誉度最多的应该是杜鹃花。阳春三月、春和景明,漫山遍野的杜鹃花灿然怒放,以其壮美的丰姿吸引着远来游客的目光和脚步。这里的杜鹃花有数十万亩之多,全部生长在山坡茂林之中,自然天成、不加人工,开得热烈奔放、无拘无束,充满了山野情趣。杜鹃花又叫映山红,称得上是一种英雄花,当《闪闪的红星》里“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那拨动童年心弦的熟悉旋律响起时,谁能不激动得心潮澎湃呢?到瓦窑沟来看杜鹃花,除了欣赏那无尽的美景外,更多的也是对浮躁心灵的一种洗涤。

  与杜鹃花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秋天的红叶。几场秋霜过后,那覆满山冈的黄栌树的叶子悄然变了颜色,把远远近近的山头和沟壑都涂成了一水儿的红。在近前看,自然是有深红、鲜红、淡红等层次的区别,可比作鉴赏工笔画;往远处看,则是一片连绵起伏的红的海洋,这红色一直延伸到天边,简直要与霞光连成一体了。山峦错落间,红的色调因阳光的照射有了深浅的变化,便又像波涛在前后涌动了。瓦窑沟的红叶,整体上粗犷大气,仿佛是西北的汉子,而且是喝过酒的,叫人一见面就能毫不设防、敞开心扉,与其同醉同醒、笑傲江湖。

  相较于前者,人们对高河白龙庙原始森林的关注度无疑要低得多。但它却是迄今为止河南省及周边省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这里还没有被开发,故而人力影响的痕迹很少。沿着崎岖的小路往森林里面走,但见古木参天、荫翳蔽日,远处清脆的鸟鸣声不时传来,给幽静的林间增添了不少生气。间或有潺潺溪水从峡谷中流出,走近看时,却见U形的石质河道光滑如砥,向人们展示着久长岁月的印记。河水湍急处则冲刷出深浅不一的坑槽,浑如天然的浴缸浴盆,让人又讶异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瓦窑沟吃食之丰美,也是可圈可点的,此中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十三花”了。老乡们自己养的猪、自己磨的面、自己种的蘑菇、自己晒的山野菜,用最传统的手艺搭配烹饪,一碗一碗分十三样端上来,团团摆满整张桌子,让人还未动筷已经垂涎欲滴了。另外值得一提的当然还有槲包,它是卢氏人过端午节的“粽子”,其实也是就地取材的产物。把槲树的叶子采回来,阴干后焯水去掉生涩气,然后包上当地产的黍米,再煮熟后就是成品了。槲包的观感不好,甚至还有些丑陋,但打开后的那股清香味却是让人遇之难忘的。那些身在外地的卢氏人总不忘在端午节前让家人寄些槲包,这成了游子们记住乡愁的一种念想了。

  说过了嘉木美食,再说一说瓦窑沟的人,其特点可用“质朴”一词来概括。若是搁在过去,哪怕是行路之人,不拘走进谁家的院落,主人都会端出一碗热气腾腾的荷包蛋来作招待,这在当地叫“喝茶”。至于现在,因为鸡蛋已不是什么稀罕物儿了,主人更会拿出果子、点心等请客人品尝,那股实诚劲儿真是让人感动不已。瓦窑沟有一个左腿截肢的困难群众杨书春,是脱贫攻坚主题电影《铁拐》主人公的原型,他用不屈不挠、自力更生的坚毅行动喊出了“拉一把、站起来”的时代强音,成为教育激励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摆脱贫困、步入小康的全国典型。

  瓦窑沟乡古为兴隆镇,这个名字在过去只是一种愿景,而今这个愿景已经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有这满目的胜景和满地的硕果来作邀约,远方的朋友们还能不把早日莅临的心动尽快变成行动吗?


( 编辑: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