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56年5月。崤函古道。 苏洵骑白马居中,苏轼苏辙二兄弟一左一右并辔前行。 铃铛声此起彼伏,6只鸿雁一字排开“嘎嘎”飞过,愈显岑寂旷远。 苏轼望着脚下车马负重留下的车辙和马蹄掌印,怀古幽情随尘土飞扬。 晌午,阳光白晃晃直射,没了遮拦,空气像掺了辣椒面。三人汗如雨浇。 赴京赶考这一程,出成都,奔阆州,溯嘉陵江至川北,自金牛道入褒斜谷,经长安,出关中。21岁的苏轼首次离家远行,风餐露宿。大宋峻山秀水时时给他以新奇和惊喜。 “咴儿咴儿——”身下马长嘶后兀然倒地,湿漉漉的肚子剧烈起伏。 苏辙惊叫一声,苏洵眉毛拧成一个结。苏轼心尖揪疼。 两个月日日赶路,活活把马累死了。马才两岁,一路活蹦乱跳,给过他多少美好记忆。 “奈何!奈何!”苏洵目露悲戚,“道北挖坑就地浅埋!” “未若赠予村民!”苏轼直面父亲,“探路偶遇行者骨瘦如柴,脸如菜色,分明饥馑过度。” 苏辙脚快,一会儿叫来甘壕村老宗子和村里屠夫。老宗子欲奉八两碎银,三人拒收。担心天色已晚,前路有刀客出没,力劝留宿,苏洵执意赶路。三人向农户购一头跛脚驴,继续赶路。驴叫声呕哑嘲哳,倒也排去几多寂寞。 老宗子偷偷派人在后护送跟至英豪始返。 夜幕下,涧河清洌汩汩东流,清风拂面,宛若世外桃源。三人栖宿南岸寺庙,奉闲和尚施礼相迎。人困马乏,奉闲与苏洵举茶畅谈。得知苏轼兄弟为失马而忧郁,让小沙弥带二人往城中酒肆。 三杯“醴泉春”下肚,初觉浓烈,而劲不温不火,后味甘香醉人。苏轼不觉多喝两杯。念起一路颠簸吟诗作对,寇准、范仲淹、晏殊、王安石,一串响亮的名字在眼前晃悠。见大世面与名流为伍的夙愿豪情溢胸,不禁脱口长吟“白酒酿来因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苏辙告诉苏轼,听父亲苏洵与母亲程氏私下对话,为了二人前途,父亲放下清高拜访了益州知州张方平。张方平怜惜兄弟才学,力主苏洵父子进京参加六科考试,不顾与欧阳修政见不同修书举荐,送别时慷慨资备路费。感恩知遇,壮志未酬,古城会盟的和合,出师未捷的小马,苏辙心中情愫难以名状。 说起小马之死,苏辙眼泪又淌下来。 “京城赶考,紧张的是我们。想不到先把小马紧张死了!”苏轼用玩笑为弟弟释怀。 子夜,返回寺庙,父亲已佝偻而卧酣睡。思及父亲科考不利,一度欲终老林泉,今为儿子前程奔波,兄弟二人酸楚盈怀。 奉闲盛上熬好的两碗坻坞小米粥,兄弟二人雅兴正浓,向其问道。 “人生如逆旅,你我皆行人,背负太多,旅途负累。”奉闲一板一眼,“好的人生是做减法,越简单越快乐!” 三人兴起,奉闲力邀二人在墙上留下墨宝。苏辙说将来考取功名就在此地为官,二人纵笔涂鸦,挥斥方遒,酣畅淋漓。 奉闲在二人诗中间题诗:“苏洵父子三人行,千里赶考赴汴京。夜宿无寐会盟城,把酒醴泉诗天成!”字体工整,隽秀有力。 苏轼望着墙上兄弟二人的七律,又端详奉闲占半七绝,感觉意犹未尽。夜,温柔似水。风滑过寺庙古树,松涛阵阵,蝉鸣片片。 奉闲邀次日晨赴城北观冯异古城,兄弟雀跃回应。 日上三竿,鸿雁的长鸣将苏轼惊醒。时紧赶路,冯异城难以成行。奉闲携小沙弥送行,送上半袋鲜红脆甜的西村大杏。 奉闲赠上“道贯古今,通达人生”一语,苏轼如获至宝。 临走前,苏轼在屋内枕下悄悄放下五两纹银。 汴梁一考,兄弟二人榜上有名。城内城外惊为天人。 苏轼考取新科进士,拜入欧阳修门下。苏辙居然如愿任渑池主簿,二人因母亲去世返乡守孝而均未赴任。 冬天,下了一场厚厚的大雪。雪,轻盈洁白,纷纷扬扬。 雪后初霁,玉树琼枝。一只鸿雁在杨树下觅食,旁若无人。爪之所至,足迹依稀可辨点点红泥。欲近前细观,鸿雁叫着直冲云天,像飞刀划过丝绸。 1061年仲秋,苏轼赴陕西凤翔做官,苏辙送兄至郑州,别时赋诗:“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归骑还寻大梁陌,行人已度古崤西。曾为县吏民知否?旧宿僧房壁共题。遥想独游佳味少,无方骓马但鸣嘶。” 苏轼沉默良久,竟无语凝咽,拥别洒泪西去。 经过渑池,寺庙肃穆依旧。奉闲三年前已作古,骨灰盒被封进寺中塔内。随小沙弥找到曾住的客房,发现半壁坍塌,先前壁上的诗作斑驳难辨。崤函古道小马临终前血红的眼神,甘壕村民的善意护送,汴京雪后的飞鸿泥痕,令苏轼唏嘘不已,于是油然吟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提笔修书回寄苏辙。酒香,粥甜,杏鲜,彻夜畅叙题诗历历在目。 小沙弥递上奉闲的手迹:“风华一代自兹去,大道至简秀文功。唯寄甲科期高中,大宋才俊留芳名!”正是七律诗的后半部。 苏轼释然。悲悯,悲凉,悲愁,悲苦,一扫而光。忽忆起酒后与奉闲爽约冯异古城,引为终憾事,眉头重蹙。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此句飞入脑海,翩若惊鸿。 ( 编辑:tln ) |
雪泥飞鸿
□张中杰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3-01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