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1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伏牛 > 正文

总理高风伴我行

□刘汇渊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5-24   打印

  前段时间,我和同事们到大营镇“周总理视察纪念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按照活动安排,我在纪念馆前领诵了专题献词。在此等场合以此种方式表达对总理的无限景仰与敬意,我是诚惶诚恐的。

  梳理一下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我们大多是从孩童时期就开始感受总理的伟大人格。从小学到中学,几乎每个年级的语文课本中都有关于总理的章节。至今还能想起的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夜的工作》《周总理,你在哪里》等文章。这些文章贯穿总理光辉的一生,这在全世界的教科书中都是不多见的。这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更是影响了无数人的心路历程。记得在中学的某个时期,大家都喜欢在笔记本上写下“你最崇拜的人”之类的文字,我记得当时自己毫不犹豫地郑重写下了“周恩来”三个字。

  当然还有数不胜数的影视作品,无论作为主角还是配角,总理的形象都是儒雅、睿智、干练、亲切的,都是永远精神焕发、神采奕奕的。而这样的形象又是那样的深入人心,以至于很多人都觉得总理生来就是如此。总理在治国理政的各个领域都创造了高峰、树立了丰碑,真正称得上是“千古一人”,他的影响力是世界性,这本就无须我这个后生小子置喙。但翻检党史和各类档案记录不难发现,总理为了国家和人民的确是受尽了苦难、耗尽了心血,他是红烛、春蚕,大公无私、屈己待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觉得这才是他赢得普遍尊重的根本所在。

  我出差到过总理的故乡淮安,也专门去瞻仰过“周恩来同志故居”和“周恩来纪念馆”。直观感觉是那两个地方太过朴素了。但转念再想,心中也就释然了,也许只有这样才最符合总理一生节俭的生活原则。因为时间有些久远,我已记不大清楚那里各类陈设的具体内容了,但故居中的那株柽柳和纪念馆中的那池青莲,却时时在我脑海中浮现。柽柳的不拘旱涝肥瘠、不择地而生,舍却枝芽疗疾为民的秉性;青莲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以莲藕、莲子哺育孱弱的品格,不正与总理的精神内核高度一致吗?

  总理与三门峡也有很深的渊源。为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他曾先后三次前来视察和指导,黄河岸边留下了他伟岸的身影与爽朗的笑声。可以说“万里黄河第一坝”的建设凝聚了他大量的心血,十一局的老职工们每每提起见到总理的情景,依然心潮澎湃。我也多次到黄河三门峡大坝参观,一想到自己站立的地方就留下过总理的脚印,心中一股自豪感便油然而生。至于大营的纪念馆,那是因为1958年4月总理第一次来三门峡主持召开工程建设现场会期间,抽出时间专程视察了大营的农业生产,老百姓们感念总理的关怀,于1977年自发建成的,它包含了浓之又浓的鱼水深情。

  《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梁衡先生有一篇散文《大无大有周恩来》,我觉得是诸多评论总理的文章中之绝佳者,朋友们不妨一读。“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周总理是如此令人敬佩,生活在由他付出过心血的这一伟大国度里,此生又何其幸哉!


( 编辑: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