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1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伏牛 > 正文

一路向前

□卢白琼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5-24   打印

  晨光刚刚睁开惺忪的眼,金水湖闪闪烁烁,悠闲地泛着轻波。清洁车辆刚刚开过去,310国道被整饬一新,到处透着清爽亮洁,驾车行驶在送女儿上学的路上,抬眼望,天很蓝,云很淡,音乐轻柔,车子在清爽的空气中穿行,一切显得十分美好。

  “妈,你那时候怎么上学呀?奶奶送你吗?”

  “哦,我自己去,没人送。”

  “骑自行车吗?”没等我回答,学校到了,女儿拉开车门,把问题丢在了风里,一路向前跑进学校了,而我,却留在了回忆里——

  我是“70后”,儿时,自行车是很稀罕的物件。我至今记得在麦场上,小伙伴们轮着个儿骑车的景象:一窝小毛头,蹲在场边,艳羡地看着正骑车的幸运儿。车是二八加重的,比我们的个儿都高。骑车不是骑,是“掏窟窿”:把右腿从三角架穿过去,拐着腿骑。记得有一回,好不容易轮着我,我双手捏牢车把,伸直手臂,拉好架势,努力把腿伸向三角架——“啪”的一声人仰“车”翻!原来,把套经受不住我用整个体重完成的动作,索性双双“离职”,我被车狠狠地砸倒在地,脸磕破了,血直流。我们都吓坏了——不是因为我,是因为怕车坏了,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

  就这样,我们磕磕巴巴地学会了骑车,却不一定有车骑。1988年,我考上了镇上的重点中学。宿舍是铺了草席的地铺,老鼠每晚在身上蹦,每去一次厕所,都像一次探险之旅。没法,只能每天往返。学校和家的直线距离少说也有两公里,我们四五个女孩,每天相约着一起步行上学。晴天还好,要克服的只是夜里回家时路边阴森森的玉米地。到了雨天,还要对付脚下的烂泥。鞋子窠里全是黄泥巴,伞是没法打的,它占住手就没法保持平衡,只有跌跤的份儿。我们经常将一方油纸系在头顶,先紧着护背后的书包。最糟糕的是遇到连阴雨,鞋子没得换,出现在教室里的我们,经常是黄泥裹腿的落汤鸡。好在,大家都是这样子,谁也不笑话谁,到了教室大家就开始学习,湿衣服还没暖干,放学又要被淋湿。

  到了1990年,我上初三,爸爸把他的自行车给我了!我在大家的“红眼”里,惦着脚,扭着屁股,把车骑得风生水起。骑车走不了土路,只能从涧口骑到涧东市场,再从涧东市场骑到尹庄中学(现在的市三中),一个U字弯,七八里路,一天两来回地骑,下坡时欢快地想唱歌,上坡时浑身总动员,累得汗流浃背。这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车子坏掉,上学时间到了,车胎却扁塌塌的,一口气也没有;或者是正骑着,链子掉了、脚蹬子飞没了……大人们无暇顾及这些,小孩们总是缺少办法。于是,车子不出故障,成了我最朴素的愿望。

  晚上,接女儿回家,路上,我把这些说给她听,她问我:为啥不直接从爷爷家骑到三中,要拐那么远?确实,现在的村村通,直线距离五分钟都能到,而且一马平川。上坡的苦和累,遇到顶头风的不容易,我可怎么和她说得清?

  车子拐了一个弯儿,看到了驻扎在路口的西瓜车。我停下来,买了一只。女儿又问:“妈妈,你小时候到哪里买西瓜?”

  这可又是一个长长的话题了,她没有时间听我摆龙门阵。记忆的西瓜却源源不断地从我脑海里“滚”了出来——

  那时,五月是没有西瓜的,西瓜都是在麦收之后,才陆陆续续上市。沿着村路蜿蜒盘旋往南去,一条小道修在隐秘的山旮旯里,陡、高、深,二三十里外是苏村,苏村海拔高、温差大、西瓜甜,种西瓜人也多。每到西瓜成熟的季节,一大早,就能看见陆陆续续下来的架子车。车圈扎得牢牢的,翠皮西瓜在车里安安生生躺着。

  村人买西瓜,多是在傍晚时分。那时候,苏村老乡把卖不掉的西瓜从灵宝城拉回来,到村口驻留一会儿,贱价卖掉。卖不掉的,则要再拉二三十里,蜿蜒上坡,才能回家。我替他们发愁,爷爷说:“是不容易,前些年我在朱阳,白天干活,晚上拉料,拽住牲口尾巴一边走一边睡……”此后好一段时间,我都在想,爷爷怎么睡?从灵宝到朱阳那么远,得走多久……

  确实,在“互联网+智慧交通”的今天,在公路“百县通村入组”的今天,在高速公路“大动脉”日臻完善的今天,在家乡“十字形”综合运输大通道初步形成的今天,过去的种种不便确实是难以想象。

  ——“妈,我大哥明天回来!”我正想得入神,女儿兴奋地跑过来告诉我“大哥打电话了,明一早从杭州坐高铁回,到三门峡南站坐公交,不用接”——可真是不一样了啊,一千二百公里,七八个小时,早上走晚上就能到家……

  想想这前前后后的变化,我不由感慨:不回望不觉发展快,不对比不知生活美。2023年了,巨变有多少,我说不完。仅仅只是这出行的变迁,就快到覆地翻天!

  一路向前,品咂着幸福与甘甜。感谢,感动,感恩,感怀这美好的“日月新天”!


( 编辑: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