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9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伏牛 > 正文

风声读竹韵

□谢华
来源: 发布日期:2023-11-08   打印

  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中的幽篁,是指幽深的竹林。古人写诗,用词非常简洁而达意,让人印象深刻。

  在杭州富阳,我见过不少幽深的竹林。某一日,我开车到稠溪村,进村后一直开到候军岭山脚下的一处平地停了下来。山脚的左边,有一条山溪游荡而下,水流不大,但仍然水声潺潺,清冽照人。环视四周,满目青山,竹林苍翠。做一下深呼吸,仿佛把自己的肺清洗了一遍,舒畅极了。看见小溪,我蹲在小溪中一块平整的石头上,撩水、拍照,似乎忘记了时光。

  候军岭位于稠溪村西南侧,南北走向,海拔约480米,周围连绵起伏的山脉迎风突起,大气华美,犹如稠溪坞西面的天然屏障,历来为很多文人政客所向往。

  刘伯温与朱元璋初识时,始在竹林里谈天说地。此后,他辅佐朱元璋正式建立了大明王朝。相传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带着刘伯温及贴身侍卫微服私访下江南,带着厚礼去拜谢当年逃难时救命的恩人,就是从环山翻山越岭来到稠溪坞的,结果被当地官员百姓得知,一路守候在朱元璋必经的这条岭上,因此得名“候君岭”。在后人的口口流传下误写为“候军岭”。

  每到天气晴朗之时,许多村民都会登上候军岭,眺望场口、环山、富阳城区。山间云雾缭绕,一切美景尽收眼底。山上还有百年古树,各种野果和珍稀鸟类,广袤无边的毛竹林,也自然成了当地的天然氧吧,滋养着一方百姓。

  许多人对竹子都非常热衷,朱元璋这样描绘过:“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他描摹、刻画积雪压竹之状可谓到极致,三九寒天,大雪纷飞,万物凋零,唯有青竹本色不变,但积雪厚重,压得竹枝弯下腰身,以至竹叶几乎碰地。可是,青竹低而不折,自有一种顽强的意志,纵然漫天大雪飞舞,但终有尽时,一旦红日东升,那时,青竹万株,挺胸昂首,与蓝天共比高低。朱元璋性情粗犷,全诗充分表现出其帝王气魄。据史料载,朱元璋喜与儒生朝臣列座论诗,但他自己写的诗,却绝少有文人纤弱、缠绵之风,处处展露出“一代天骄”的神韵。

  雨水过后,候军岭的竹林散发着迷人的清新,凝结着绿与蓝琉璃般的竹子,默默无声地在你身边,忽然,几只嘤嘤的鸟雀从身边轻声细语地飞过,你会被这不经意的自然道法所感染。再细细品读王维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这不仅是一首诗,更像是一幅画。在他编织的梦里,我设想将此生隐匿在山溪边,在这竹林下用山泉水煮上一壶茶,听潺潺溪水清脆地叮咚,听飘落的竹叶恍若陌上尘客。

  这是崇尚自然的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许多人心中的风铃,竹风清脆便想远离城市的喧嚣。竹子是大自然的产物,始终担起了人与自然物联的作用,将人的身心与自然找到一个完美的融合方式。

  文人与竹,向来有不解之缘。竹子的挺拔洒脱、正直清高、清秀俊逸,宁折不弯,傲立风霜,也寄托着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在这同一片天空下的竹林,我仿佛看到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于宅旁种下青青翠竹,有人过来问他:“暂住何须尔?”他指着刚种下的竹子回答:“何可一日无此君?”

  魏晋时期出了名的“竹林七贤”,他们七人,又是聚集在当时的山阳县那一片竹林之下对酒当歌、促膝长谈,或主张老庄之学,或融老庄以儒术,或主张与自然合一,但无论观点如何,他们都是生活上不拘礼法之士。

  苏东坡也在炎炎夏日写出了“暂借藤床与瓦枕,莫教辜负竹风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等流传千古的名句。

  郑板桥于故里寒舍旁种满了竹子,没事就凝视这些竹子,渐渐地,这些竹子从入眼到入心,他提笔一挥,青竹跃然纸上:“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竹在这位画家心中可谓“一枝一叶总关情”。

  蒲松龄在淄博老家的院内植竹,并朝夕与之相伴。他的窗下,白日翠竹摇曳,晚上月泄清辉,这让蒲松龄颇感惬意。他在《斗室》中吟道:“短榻信抽引睡书,日上南窗竹影碧。”

  我们对于竹子的喜爱不仅体现在人与竹子共处之中。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古人早已将竹子作为生活的连接通道,把千年的光阴铭记在竹简上,编织到篮子里。前段时间,作为杭州市富阳区政协文体新闻组成员,我赴河南博物院、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中国文字博物馆考察,发现那些殷商时代出土的陶器上面竹藤的编织纹样就非常丰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竹的利用率得到提高,竹子的编织逐步向工艺方面发展,竹编图案的装饰氛围越来越浓,编织也日见精细……到了当今,竹制品更是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竹篮、竹垫、竹椅、竹桌、竹榻、竹扇等等,样式丰富多样,在忙碌的、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多了一些自然为我的朴质,多了些文人雅士的悠闲格调,也能透过缝隙,悄悄窥见古时文人们闲适清雅的生活。

  千百年来,竹子以各种形态出现在人们的身边,处处散发着无穷的清新。我想说,如果记忆要有回音,那么从古至今,多少人与竹子都有过一刹那的回眸,就让我们多一些旧时的记忆,多一些竹叶的清香,让回归自然、轻松和谐的“慢生活”之意境伴随我们左右……


( 编辑: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