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徐洪波 通讯员 王自民)一直以来,位于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大王镇的黄河川塬古枣林灵宝大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中国古代典籍中都有记载。 据介绍,产于这里的川塬古枣林的灵宝大枣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最早见于《诗经·尔雅》(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枣为脾之果”。中国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公元5年)记载,枣“味甘平,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助十二经,平胃气,通九窍,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长年。叶覆麻黄,能令出汗”。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千金方》 (公元652年) :“甘辛热滑,无毒……与葱同食,令人五脏不和;与鱼同食,令人腰腹痛”。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公元1518-1593年) :“气味甘平,无毒,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 川塬古枣林的灵宝大枣是全国农展馆固定展品,被河南省列为名、优、特产品。1915年曾作为河南名产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得金奖。2000年又荣膺中国首届枣类鉴评会红枣类金奖。2004年被国家命名为原产地域保护产品。鲁迅先生对灵宝大枣情有独钟,曾赞曰:“灵宝大枣品质极佳,为中南所无法购得。”著名作家曹靖华先生亦曾诗誉:“顽猴探头树枝间,蟠桃哪有灵枣鲜?”大枣在当地被称作“铁杆庄稼”,旱涝保收。每亩产值5000-7000元,明显高于小麦、玉米等其他粮食作物,已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产业。 近年来,示范区(高新区)大王镇大力在推进大枣产业化进程中,先后创办了河南百亩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好阳河枣业合作社等多家大枣深加工企业,开发出枣饮、枣茶、枣醋、枣酱、枣片等40多种大枣制品,产品远销到郑州、武汉,广州、上海等地,取得了良好效益。 灵宝大枣这一旷世奇珍正焕发出愈来愈夺目的绚丽光彩,将进一步助推当地乡村振兴。 |
川塬古枣林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4-28 打印

- 上一条:示范区(高新区)大王镇:做强做优做精枣产业
- 下一条:抓准时机 外销莲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