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期间,我市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其中,除了传统锣鼓、高跷、秧歌、舞狮等文艺表演外,众多非遗项目也纷纷走出“家门”,来到节日活动现场,赢得了群众的好评。 一直以来,很多非遗项目因缺资金、销售难、创新少而“深藏”传承人家中,一年中仅在个别展会上露脸,难以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今年,在政府部门的重视下,许多非遗项目纷纷走出“家门”,来到社区、学校、群众身边,让更多老百姓有了近距离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更可喜的是,春联、灯谜、木版年画、剪纸、布老虎等非遗项目和产品也越来越多地被年轻人喜爱,传统文化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正逐步提升。 去年6月,市文广旅局公布的信息显示,我市共有非遗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省级48人、市级315人、县级626人,涉及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戏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门类,可谓是种类齐全、精英众多。目前群众刚刚接触到的非遗项目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的非遗项目需要走出“家门”,来到群众中间。 非遗要留存更要流传,今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笔者认为,除了需要有关部门加强对非遗资金、政策方面的扶持帮助外,还需要社会各界来关心关注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现状,增强他们传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信心。另外,非遗传承人也要不断走进群众中去相互交流,听取社会声音,进行守正创新,继续通过举办非遗进社区、进校园、进广场、进家庭等宣传活动形式,增加人民群众对非遗的了解和认识,激发他们保护与传承优秀文化的内生动力。唯有如此,我们的非遗项目才能活下来、传下去。 ( 编辑:tln ) |
乐见非遗走到百姓身边
夏泽辉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2-07 打印

- 上一条:元宵节里觅民俗
- 下一条:开工即起跑 项目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