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0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县区新闻 > 陕州 > 正文

非遗文化展示馆里笑声多

本报记者 王建栋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1-31   打印

  1月29日,正月初八,陕州区大营镇大营村非遗文化展示馆大院里,一群村民正在为参加陕州区元宵节社火表演做准备。

  2022年3月,大营村非遗文化展示馆开始筹建,主要展示大营社火12个平垛实物、两条巨龙、历次参加社火表演的资料图片以及民间剪纸。“今年元宵节,大营村再次参加陕州区社火表演,距上一次社火表演已经时隔17年。”今年77岁的老党员刘占勤内心无比激动。

  1950年春节,大营村连续进行3天社火表演,当时只有6岁的刘占勤,扮演县官坐在平垛上,目睹了新中国成立人民群众欢天喜地盛大的场面。“去年筹建展示馆正好赶上今年到区里表演,要是今年仓促去准备,肯定来不及。”参与展示馆筹建的刘占勤对今年的社火表演信心满满。

  据介绍,大营社火起源于明清,鼎盛于新中国成立后,是春节、元宵节的一项民间文化活动,正式表演时,由数十匹骏马开道,骑手打扮一新,沿社火活动路线来回奔跑,煞是威风,俗称“百马”。再加上彩旗迎风招展,鼓乐喧天,三眼铳炮声隆隆,气势壮观。序幕拉开之后,高跷队出场,表演者踩着高跷,扮成戏剧人物,手持道具缓步行走。接着是平垛列阵,平垛又称芯子,铁铸而成,是一种静态、惊险的造型艺术,将4岁至8岁的儿童装扮成各种人物固定在平垛上。如表演《三打白骨精》,就有一女孩儿化装成女妖,手持双剑招架凌空劈来的金箍棒,一上一下,形象逼真。平垛有固定的,也有能上下起落、左右旋转的。每个平垛少则两人,多则七八人。这些艺术造型颇具匠心,常使人难解其中奥妙,因而在表演中,许多观众常常尾随观赏,想弄个明白。最后出场的是坠子,这是社火活动最热闹、最欢乐的压轴节目,以幽默、诙谐、讽刺的手法揭露社会弊端,被誉为“活的漫画”。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取材广泛,常常逗得观众捧腹大笑,使社火表演达到高潮。

  社火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民间艺术瑰宝。大营社火历来讲究“三闹”:一闹富,二闹智,三闹文。闹富就是比服装、道具、场面,以此夸耀自己村子富有;闹智就是比智慧,既要把节目编排得通俗易懂,又要耐人寻味;闹文就是社火活动的解说词,由村里组织撰写,显示了大营村人的聪明才智。

  2003年,大营村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社火)之乡”;同年,大营社火入选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007年2月,大营社火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展示馆大厅中央陈列着12个平垛,分别是“践行二十大”“大展宏‘兔’”“科技兴国”“双奥绝伦”“勤劳致富”“绿色基地”“技冠群雄”“祖国花朵”“三打白骨精”“鹅翔崤函”“红色记忆”“八仙过海”。“我是大营社火第四代传承人,这些平垛都是我设计并焊接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营社火)代表性传承人蔡结绪自豪地说。

  耍社火、闹元宵,老百姓乐在其中。今年66岁的大营村农民芦菊梅一大早就赶到展示馆打扫卫生,她小心翼翼掸去白天鹅上的灰尘,又去整理“八仙过海”神仙衣装。她满心欢喜地说:“白天鹅身上的羽毛是我一片一片粘上的,多好看!”

  大营幼儿园负责人李晓平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文化传承对于孩子们来说至关重要,从小在孩子们心里烙下家乡的记忆。非遗文化展示馆是儿童学习传承民间文化的好课堂,今年陕州区元宵节社火表演,我们幼儿园39名幼儿要上平垛表演,届时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