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01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文化 > 正文

真经著千载 传说贯古今

本报记者 吴若雨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4-11   打印

  金牛样式的剪纸 资料图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爱民栝国,能毋以智乎”……《道德经》的字里行间,皆是老子强烈的爱民重民情怀。其背后,广泛流传着许多关于老子造福百姓的传说,时至今日,还以各种形式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物华天宝 文化源远流长

  “新春正月二十三,太上老君炼仙丹,家家户户贴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3月31日,走进灵宝市函谷关镇店头村、王垛村等地,家家户户门前都贴着金牛样式的剪纸,其描述的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老子传说”中较为典型的故事“老子炼丹”。相传,老子在函谷关著《道德经》时用草药和坐骑青牛所吐的肉团做成的药丸驱散了当地正流传的瘟疫,百姓为了感恩纪念,在每年的正月二十三剪一幅金牛贴在门板上用以祈福,“灵宝剪纸”也因此问世。

  围绕“老子传说”形成的民间文化遗产,体现在当地群众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据《神仙列传》记载,东周时期,老子骑青牛,伴着函谷关缭绕的紫气从东徐徐而来,在这里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道德经》,因此便有了“紫气东来”这个成语,如今,民间仍常用这四个字作为春联的横批。

  因“老子入关”传说有了百姓“紫气东来”的门楣习俗,因“青牛观”“老子炼丹”传说有了门上贴青牛的习俗,因“老子成仙”传说有了特殊日子拜老子祈福的习俗……这是与当地民风民俗相关的传说。在“老子著经”传说中,有著经之桌“灵石”;在“老子成仙”传说中,有成仙后睡成的一道土塬“老君塬”;在“老子出关”传说中,有西边村落百姓不舍而挽留得名的“西留村”;另有“散丹亭”“望气台”以及经过数个朝代翻修保留到如今的“太初宫”……这是老子与当地风物遗址、地名村名相关的传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信言不美”“祸福相依”“上善若水”“道法自然”等思想,则是出自老子教化思想相关的传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老子传说”传承人黄清华介绍,这些传说已经成为老子文化研究的重要来源。

  家喻户晓 宣传保护同行

  “老子传说”在当地可谓家喻户晓,从官方到民间,相关的宣传保护工作也一直加紧推进。

  2008年,“老子传说”入选灵宝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列入三门峡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被公布为第三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其正式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灵宝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又一国家级亮点。

  老子文化博大精深,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来到函谷关进行学术研究,宋育文、王成竹编译《道德经注释》;张赞昆、范中盛编写《老子著经大传》;赵来坤编著《老子与函谷关》;张焕良编著《魅力函谷关》。2012年电影《函谷关》《老子出关》在央视电影频道播放,这些又进一步推动了“老子传说”的传播。

  “我常年走进灵宝市的中小学、社区、乡村、机关单位开展‘老子传说’讲习,深深感受到群众对其的别样情怀。”黄清华说,他经常带领团队参加老子诞辰祭奠、老子庙会、老子文化周等活动,并开展情景剧展示、讲座、诵读会等丰富的交流活动,此外,还积极传播相关视频,捐赠通俗读本,利用网络平台等宣传“老子传说”的风物遗址。

  常传常新 焕发崭新光彩

  “百姓演,百姓看,逢年过节,人们都自发地拥向函谷关祈福,各类团体自发组织的公益演出数不胜数……”黄清华说,传承和发展这项非遗项目,普通群众作出了较大贡献。

  据黄清华介绍,在“老子传说”采录阶段,村里上到耄耋老人,下到垂髫孩童,每个人都知晓一二。“每个人讲述的细节都不一样,因为他们的故事里有着自己的情感,而这些情感正是融合他们的父辈、父辈的父辈的情感,代代传承已经自然而然成为当地人的一种使命。”黄清华说。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灵宝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灵宝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局长章江丽表示,老子传说涉及广泛,内容丰富多样,可以很好地贯穿小说、教材、书画、影视等领域,对推进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提升全民文化自信和当代道德教育有促进作用。在传承创新华夏文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今天,老子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将老子传说故事渗透到不同年龄和群体,将其进一步通俗化、大众化,通过成语故事、动画等多样化的形式活化故事和再现场景,从而更大范围内提升人们对其的关注度和感受力、接受力。

  几千年的智慧心血,“老子传说”——从三门峡走出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然探索出传承和发展的新路径,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 编辑: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