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故地,千年神奇莽莽枣林织锦绣;黄河岸边,一望无际树树红星扬美名。 黄河川塬古枣林群落是优秀中国农耕文明的缩影,是灿烂黄河文化的积淀,更是名扬海内外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目前,相关申遗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黄河川塬古枣林位于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大王镇后地村一带,有枣林4000余亩,其中拥有千年左右树龄的古枣树600余株,500年以上树龄的古枣树2343株,300年至499年间的古枣树3445株,100年至299年间的古枣树59619株。黄河川塬古枣林的生命力极其顽强,研究证明,一株3米高的枣树,其根系可垂直延伸至10米多,从而使其具有较强的抗旱和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特征。据《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记载,汉献帝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当地遭受蝗灾和干旱天气,五谷不收,大枣成为重要的救灾食物。另据记载,1959年12月至1960年4月,黄河三门峡大坝第一次拦洪,后地村部分枣树被黄河洪水淹没,有的树冠被淹没多半,但在水退后,当年枣树仍能开花结果。 黄河川塬古枣林的大枣以圆枣为主,又称“疙瘩枣”“圆枣”,形状像猫头,又称“猫头枣”。其果皮深红,肉厚核小,质韧汁少,肉质松软,甘甜清香。果实以干枣食用药用最佳,也可蒸煮食用,枣丝枣片可代茶饮。1915年,黄河川塬大枣和贵州茅台酒、镇江陈醋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世界博览会前身)荣获金奖;2002年,黄河川塬大枣在乐陵国家红枣鉴评会上荣获金奖;2005年,在中国国际枣业发展论坛上大王镇被授予“2005年名优红枣生产乡镇”荣誉称号,同年被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授予“红枣生产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009年11月,黄河川塬大枣又被国家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认证中心认证为有机食品;2015年河南川塬古枣林被农业部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9年7月,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22年8月,全国第五届中医药文化大会在三门峡市召开,黄河川塬古枣林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前来考察。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项目指导委员会委员闵庆文曾表示,黄河川塬古枣林群落是镶嵌在黄河岸边的一颗璀璨明珠,是现代园艺的活化石,是世界园艺技术之源,更是一座光彩熠熠价值连城的宝藏,具有良好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文化价值、科研价值、中医药价值,要积极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近年,三门峡市委、市政府,示范区(高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把黄河川塬古枣林群落的发展传承、申遗工作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大王镇党委、镇政府更是聘请专家团队,编撰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列丛书——《黄河川塬古枣林》,拍摄专题片;对具有千年历史的原始古枣树进行重点挂牌保护,将已经有千年历史的古枣林区域列为重点保护区域;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发枣茶、枣片、枣汁、枣醋、枣酒、枣花蜜等40余种大枣制品…… 如今,大王镇后地村已成为中国摄影协会的创作基地,书法美术写生的胜地,中小学生农耕文化的研学基地,热爱、保护、传承黄河川塬古枣林已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黄河川塬古枣林群落的开发与传承必将助推乡村振兴,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原大地一张闪亮的名片。 (徐洪波 宋贵平 东跃) ( 编辑:tln ) |
穿越千年古枣林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4-25 打印

- 上一条:圣鼓震九州 壮志永不休
- 下一条:文学不只是表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