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门峡作家高杰 杨展 摄 ![]() 扫描二维码看访谈视频 主持人:各位读者、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崤函作家访谈》,本栏目由河南三味奇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冠名。我是主持人青颜如风。今天我们为大家邀请到的嘉宾是三门峡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三门峡市作家协会副主席高杰。高杰老师欢迎您,和大家打个招呼吧! 高杰:大家好,我是高杰。 主持人:高杰老师曾被评为“三门峡市十大文化人物”,是三门峡市文学艺术拔尖人才,也是中国诗歌学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和河南省作协会员,创作出版文艺作品50多万字,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文学、文化事业。多年创作,一定有很多难忘的故事,您能不能和大家分享一下? 高杰:感谢关注!向各位同道学习。受家庭的影响,我从小有机会接触文学书籍,不觉中埋下了文学的种子。初中和高中阶段,我参加了安徽省作协举办的未来作家班学习。上高一的时候,我就有幸在《义马矿工报》和《义马文艺》上发表了散文和诗歌,因为是见诸报刊的处女作,印象很深。我记得那篇散文的名字叫《桥》,诗歌题目叫《心绪》,在20世纪80年代,中学生能发表作品还是不多的,因此对我有很大的鼓舞。 从此之后,我就一路坚持下来,在完成学业和岗位工作的前提下挤出时间阅读、写作。20世纪90年代到三门峡工作后,我仍然坚持不怠,写第一次看到白天鹅的惊喜、写领略大坝雄奇的感悟,写黄河旅游节的多彩灵动,写三门峡经济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后来还出版了描绘三门峡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风貌的诗集《诗话崤函四时景》一书。 主持人:您的创作风格也十分鲜明,创作种类多样,诗歌、散文、剧本、歌词等都有涉猎。其实对一个作家来说,同时驾驭多种体裁的作品是不太容易的,在这方面,您有什么和大家分享的? 高杰:文学形式的多样性,正是文艺百花齐放的具体体现。记得小时候读明清白话小说,总能看到开头用几句诗引领,非常有趣和生动。比如明代冯梦龙在《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话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一开头写故事发生地,就写了“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只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其实是南宋诗人林升的。但用在这里,便成了小说的一部分,是很巧妙地借用。在写到主人公许仙清明祭祖出行时,又是先来了一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是唐朝杜牧的诗,作者还是不道透,很有吸引力。这也培养了我跨体裁互为结合的创作思路。 在创作中,我体悟到诗歌的简化,就可成为歌词;诗歌、歌词与小说故事结合,就可成为剧本;散文的语言诗化就是现代诗。其实,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是表现形式的不同,以适应不同的受众,达到深入人心的目的。作为文学创作者能够掌握各种体裁的表达,就会更充分地表现创作的意图。比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前几年,河南豫剧将它搬上了戏曲舞台。把小说戏曲化,就涉及语言的诗化。唱词,也是诗词的一种。众多体裁中,我创作诗歌更多一些,我认为诗词语言精练生动,人们更容易接受。我特别欣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风,朴素灵动、通俗易懂。 主持人:这些年您的诗歌创作在三门峡地区独树一帜,尤其是贴近时代的主旋律作品。其实很多作家或诗人都会发现,创作主旋律类作品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主题性之间,您是如何把握的? 高杰:文学不只是表达自己,更要激励他人,甚至引领方向。主旋律类作品就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并且兼具旗帜性,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方向与要求。我们在宣传战线工作,更要有这份责任感。这类作品的创作确实不易。如何在主题性与艺术性之间让作品既有悦心的娱乐性,又有教育的导向性,确实需要细细琢磨。我主要采取举重若轻的手法,从小处入口到大处落笔,让读者或听众先走进去,然后在循序渐进中感悟主题要义。 比如,我创作的全景式描写三门峡的作品《三门峡赋》,就先从三门峡的由来入笔,第一句就是“三门峡,因河谷分流而得名,因拦河筑坝而兴城”。一句话道出三门峡地名的由来和三门峡市城市诞生的由来。读者也觉得简明扼要、浅显易懂,抓住了要害,找到了入口,契合了读者的兴趣点。再比如,我写黄河文化旅游节,就先从时节和景致、场面写起:“五月的鲜花,开在湖畔山崖。五月的碧波,激荡廊桥堤坝。船行柳梢,撩起阵阵笑语喧哗。飞舸击浪,犁开层层涟漪细浪轻打。”先抓住读者和游客的畅游心态,再逐渐深入,写旅游节要展现的文化、经贸和社会发展成果等。再比如,我写“一节一展”,就以《嗨!大展!这里过节,您来了吗?》为题,以与摄影家、摄影爱好者打招呼、对话的形式开头,表现摄影艺术的魅力。 主持人:三门峡历史文化厚重,自然风光秀美,创作资源丰富,对于当地的文学素材开掘,您有什么样的看法?接下来的重点创作方向是什么? 高杰:正如你所说,三门峡历史文化厚重,自然风光秀美,创作资源非常丰富,这是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大家要携起手来,从不同领域和不同角度入手,用文艺的形式表现三门峡的魅力和实力。 当然,资源越多,下笔越难。这就要求我们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感悟力、精准的认知力和艺术的表达力。要想具备这些能力,创作出理想的作品,就要注重学习,通过阅读、参加培训,学习掌握创作技巧。更要学时事政治,掌握发展政策,关注社会新闻,留意生活细节,深入提炼生活,活化创作思维,提升创作水平。我之前写的剧本《魏野草堂》和《恋上天鹅城》都是这方面的内容,还有一个反映乡村振兴题材的情景短剧《玉兰花开新农家》去年在全省获了奖。最近又创作了一首歌曲叫《语出崤函》是表现三门峡成语典故的作品,目前,已进入MV实景拍摄和后期合成。这部作品包含了音乐、美术、朗诵、说唱等多种元素。希望是一个崭新的尝试。 ( 编辑:tln ) |
文学不只是表达自己
主持人:青颜如风 嘉宾:高杰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4-25 打印

- 上一条:穿越千年古枣林
- 下一条:仰韶文化是“黄河故事”最绚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