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03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文化 > 正文

两京锁钥古陕州 漕运文学添异彩

卞建宁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5-30   打印

  三门峡是历史上黄河漕运的要道和咽喉,以其奇伟险壮而名世。三门峡黄河漕运的历史,也是古人与三门天险斗争的历史,是古人认识黄河、改造黄河的典型代表。在改造三门天险的过程中,古人加深了对黄河的了解,对黄河的伟大与神奇赞叹不已,对改造黄河天险的治黄先贤、治漕功臣及其表现出的治漕精神由衷钦佩,因此创作出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赞美三门峡黄河美景、讴歌治黄治漕的人物和事迹,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漕运文学。这些作品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是陕州文化宝库中的耀眼明珠。

  一、描写砥柱自然景观,缅怀禹功,抒发情怀之作

  缘于政治地理的需要,唐代对黄河漕运的依赖超过历朝历代,因此至迟从唐太宗时开始,以大禹的神威祈求上天庇护三门漕运畅通成为官方不得不选择的一条精神途径。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巡幸陕州,观砥柱,谒大禹庙后,为砥柱写下《砥柱山铭》: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

  唐太宗有感大禹治水之功,国家四海一统,又命大臣魏征撰文作《砥柱铭》,由书法家薛纯陀书写并镌刻于砥柱之阴,以记国家公德之盛,全铭共407个字,宋时犹存。北宋张舜民《画墁录》载:“在禹庙下望砥柱,上百步屹然中流、高数十尺,铭勒其上……元符中,大水坏三门铭已失数十字。”宋以后,《砥柱山铭》消失不见,但其文《砥柱铭》却世代流传下来,铭中写道:

  维十有一年,皇帝御天下之十二载也。道被域中,威加海外;六和同轨,八荒有截;功成名定,时和岁阜。越二月,东巡狩至于洛邑,肆觐礼毕,玉銮旋轸;度崤函之险,践分陕之地;缅维列圣,降望大河;砥柱之峰桀立,大禹之庙斯在;冕弁端委,远契刘子;禹无闲然,玄符仲尼之叹,皇情乃睠,载怀仰止。爰命有司勒铭兹石祝之,词曰:大哉伯禹!水土是职;挂冠莫顾,过门不息;让德夔龙,推功益稷;栉风沐雨,卑宫菲食;汤汤方割,襄陵伊始;事极名正,图穷地里;兴利除害,为纲为纪;寝庙为新,盛德必祀;傍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旧迹,浩浩长源;勒斯铭以纪绩,与山河而永存!

  宋代黄庭坚曾多次抄录这篇《砥柱铭》,其书法长卷为大字行楷,写在当时著名的澄心堂大纸上,又在铭文之后题跋,共189字。又有历代藏家题跋26则,流传至今,成为传世珍宝。

  禹凿锋鈚后,巍峨直至今。孤峰浮水面,一柱钉波心。顶压三门险,根随九曲深。拄天形突兀,逐浪势浮沉。岸向秋涛射,祠斑夜涨侵。喷香龙上下,刷羽鸟登临。只有尖迎日,曾无柱影阴。旧碑文字在,遗事可追寻。——(唐)柳公权《砥柱》

  这是唐书法家柳公权游砥柱后写的一首诗。描绘了砥柱宛如一根定海神针,顶压三门,根植九曲,搏击中流,力挽狂澜的气势。

  疏凿千秋话禹功,屹然一柱界高空。不因铁骨撑天地,巨障狂流万里中。——(宋)丁天成

  这是一首镌刻在三门峡开元新河的摩崖石刻,反映了宋代文人对砥柱的赞美和景仰之情。此外,明代熊兰《三门砥柱》、王翰《砥柱鸣澜》、闵槐《游三门诗》、舒国华《砥柱》,清代甘国璧狮子头摩崖题刻等众多文学作品,亦从不同角度描写了砥柱巍然屹立在河流中央,岿然不动的情形。

  二、描写三门之险和行船凶险之作

  黄河漕运,三门砥柱最险,也最有名。虽经历代疏治,依然水流湍急,号为天险。众多漕船行至于此,常有船翻人覆之虞。这一情况在众多诗歌中都有反映。

  赑屃青崖裂,喧豗白浪豪。客舟浮木叶,生理脱鸿毛。柏映孤峰短,铭书绝壁高。河师不耕织,容易戏风涛。——(宋)司马光《谒三门禹祠二首》

  这是北宋司马光游览三门禹庙后写下的两首诗词之一,“青崖裂”“白浪豪”“客舟浮”“河师不耕织”描绘了三门之险和船工行船之艰。

  飞栈苍崖势欲摧,洪河直下吼惊雷,千金尚有垂堂戒,嗟我胡为向此来。——(宋)丁天成

  这首诗镌刻于三门峡梳妆台东路旁,是丁天成在宋政和四年(1114年)三月巡游三门峡河道时所作。丁天成用一个“飞”字,写尽了三门之险:壁立千仞、苍崖飞栈、洪流滚滚、吼声如雷,纤夫们拉着沉重的纤绳艰难地走在栈道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同一个个悬挂在悬崖上的布袋,稍有不慎,便会跌落河中,葬身鱼腹。

  鬼门幽幽深百篙,人门逼窄逾两牢。舟人叫渡口流血,性命咫尺轻鸿毛。开图便览风雷怒,素发飘潇激哀暮。河来天上石不移,安得此心如砥柱。——(金)周昂《砥柱图》

  这是诗人观览砥柱图后题写的一首诗,描绘了三门砥柱渡河惊险,船工们呼号流血、性命轻如鸿毛的惨状。

  鬼凿神剜砥柱开,黄流滚滚自天来。三门浪卷千堆雪,五户滩砅万壑雷。漕运多虞舟楫败,孤排几使石根摧。陶唐平治功归禹,庙下丰碑满绿苔。——(元)王思诚《砥柱峰》

  这是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时任陕西行台侍书治御使的王思诚率队考察三门峡后,写下的描写三门之险的一首诗,陕西行台因此打消了重开三门漕运的动议。

  另外,还有反映三门之险的赋文,如唐赵冬曦《三门赋》之序:

  砥柱之山六峰者,皆生河之中流,盖夏后之所开凿。其最北有两柱,相对距崖而立,即所谓三门也。次于其南,有孤峰揭起,峰顶平阔,夏禹之庙在焉。西有孤石数丈,圆如削成。复次其南有三峰,东曰金门,中曰三堆,西曰天柱。湍水从黄老祠前东流,湍激蹙于虾石,折流而南,漱于三门,包于庙山,乃分为四流,淙于三峰之下,抵于曲限,会流东注。加以两崖夹水,壁立千仞,盘纡激射,天下罕比。

  赋中的“两阙”“三山”“三穴”“四流”都是三门三山的真实写照。

  三、描写三门峡通漕和航运之作

  侠客重艰辛,夜出小平津。马色迷关吏,鸡鸣起戍人。露鲜华剑彩,月照宝刀新。问我将何去,北海就孙宾。——(北齐)颜之推《从周入齐夜度砥柱》

  这是颜之推描写自己在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从弘农于夜色中乘船顺黄河东奔北齐的惊险历程的一首诗。当时正是初秋,黄河水暴涨,从弘农沿黄河而下,到北齐国都邺城(今河北磁县东南),中间要穿过三门天险。

  相风竿影晓来斜,渭水东流去不赊。枕上未醒秦地酒,舟前已见陕人家。春桥杨柳应齐叶,古县棠梨也作花。好是吾贤佳赏地,行逢三月会连沙。——(唐)韩翃《送客水路归陕》

  这是唐代诗人韩翃送友人乘船由长安沿渭河东下,入黄河,到陕州去的一首送别诗。因为是顺水,船行快速,酒还没醒,就已经到陕州了。

  威权自与转输同,仆从衙庭事事雄。十郡山河关职务,一门忠孝是家风。图书半在仙舟里,碑板多留禹庙中。闲想春堤游赏处,桃花浪照舞筵红。——(宋)魏野《寄赠三门漕运卞寺丞二首》

  这是北宋陕州隐逸诗人魏野写的《寄赠三门漕运卞寺丞二首》之一,称赞了一个普通的三门漕运管理人员致力于漕运事业的事迹。

  四、描写因三门天险和漕运而形成的民间信仰之作

  信矣禹功美,独兼人鬼谋。长山忽中断,巨浸失横流。迹与天地久,民无鱼鳖忧。谁能报盛德,空尔荐醪羞。——(宋)司马光《谒三门禹祠二首》

  三门禹庙位于黄河北岸面临黄河的高台上,从山上可以俯视三门峡全景。此庙初建于唐代天宝年间,宋元符年间,禹庙毁于洪水,之后又很快重建。明时,禹庙从三门岛上迁至三门西的北山上。抗日战争中遭日军毁坏。三门峡传为大禹所开,行船人都信仰大禹,认为其有保护船行的神威,于是在此建造禹庙,进庙膜拜,祈求庇护,祈福平安。

  山石古来色,河流无尽声。行船自往返,群木几枯荣。狂象调难伏,空华灭复生。我来何所得?聊此濯尘缨。——(宋)司马光《游三门开化寺》

  四边浪打山疑动,寺在半空山顶头。绕槛门窗多昼掩,应嫌坐卧见沉舟。——(宋)魏野《书三门开化院琳师房》

  开化寺又称开化院,与大禹庙同时建在人门岛上,开化寺在岛上的最高处,禹庙在其下。三门天险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惨剧,出于对佛法保护行船安全的企盼和对亡灵的祈祷和超度,人们在此修建了开化寺。

  值得一提的是,三门天险和漕运除了对三门峡漕运文学产生影响外,还吸引了众多文人官吏云集这里观光游览,从而推动了三门峡旅游业的形成。受此影响,产生了许多游记,形成旅游文学。三门峡栈道附近有许多游人的题记,数量达75处,以上的不少诗歌便是这些文人墨客游览三门峡的产物。


( 编辑: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