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文化 > 正文

“郭”姓源于三门峡的古虢国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2-27   打印

  编者按

  姓氏根亲文化是一个地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一面。三门峡历史文化悠久,姓氏根亲文化丰富厚重,源远流长。为了深入挖掘三门峡地区的姓氏根亲文化,进一步弘扬三门峡的文化魅力,促进地区文化繁荣和发展,即日起,本报推出“三门峡姓氏文化探究”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新年伊始,市民郭先生带着孩子来到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参观。在该馆展厅前,郭先生驻足向孩子讲述:“现代文学巨匠、考古学泰斗郭沫若先生,经过详尽研究与论证,认为我们的‘郭’姓起源于这里,就在三门峡的古代虢国。”听闻此言,孩子十分自豪,感觉自己与这段历史紧密相连。

  古时候,虢国被晋国所灭。虢国灭亡后,贵族们背井离乡,流散四方。为了寄托对故国的思念,虢国贵族们决定以国名为姓,于是有了“虢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语音发生了变化,“虢”字逐渐转变成了“郭”字,因此“郭氏”便成了他们新的姓氏。《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此为氏。”

  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推动了虢国墓地的发现,也推动了虢国历史文化研究。经过专家的深入研究,已经确认郭姓来源于虢国,而三门峡是郭姓的主要发源地。

  如今,郭姓已经成为中国的大姓之一。公安部发布的《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中显示,郭姓位列中国姓氏排行榜第16位。我市著名文史专家、国家二级教授刘书芳介绍,河南省是郭姓的最早发源地之一,也是郭姓人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此外,一河之隔的山西省也有一部分区域属于虢国,也是郭姓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山西太原、阳曲、汾阳一带的郭姓家族发展尤为迅速,形成了望族之势,历久不衰。五代时期,有一部分郭氏后裔南迁至江西、湖南等地,他们改姓为“虢”,以纪念先祖。如今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靖港镇,仍有5000多人保持着古老的“虢”姓。

  历史的长河里,郭姓家族中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从唐代在平定安史之乱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郭子仪,到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再到现代的文学家郭沫若、“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中国跳水领军人物郭晶晶等,这些杰出人物是郭姓家族的骄傲,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后人。

  提到郭子仪,他与三门峡的渊源深厚。在今天的三门峡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禹王路街道新店村,郭子仪指挥了一场战役,充分展示了他的军事才能。这场战斗对于唐军收复洛阳以及平叛战乱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十月,安史之乱叛将张通儒等收集残部,退保陕郡(即陕州)。安庆绪为阻止唐军东进,确保洛阳,尽发洛阳守军,以御史大夫严庄为统帅,率军进抵陕郡,与张通儒合力阻击唐军。这时,叛军兵力尚有步骑15万。十月十五日,郭子仪部与叛军在陕郡西面的新店遭遇。

  叛军倚山列阵,居高临下,先以小队轻骑出战,郭子仪遣兵将其击退。唐军率部追击,叛军由两翼包围唐军。此时,支援唐军的回纥骑兵从南山袭击叛军侧后,叛军惊恐溃乱。郭子仪乘机指挥大军出击,与回纥兵前后夹击,消灭叛军大部。叛军残部弃陕郡东逃。十月十六日夜晚,安庆绪听说主力战败,率300骑兵和1000多步兵从洛阳逃往邺城(今河南安阳)。十八日,唐军胜利收复洛阳。

  郭沫若被不少郭姓人引以为豪。1959年7月5日,时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视察了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情况,并写下“诗八章”来歌颂这一伟大工程。郭沫若作为书法大师,还为三门峡博物馆、《三门峡日报》、三门峡第一高级中学和中共卢氏县委员会题写了匾额。其书法风格独特,被称为“郭体”,融合魏碑体的特点与自己的诗文史学问,刚柔并济,同时展现出创新意识和时代特色。

  三门峡市虢国文化研究会会长郭仞堂已经年逾古稀、华发满头,2月26日,他自豪地告诉记者,六年来,该研究会编著出版许多学术资料,为学界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出版的10本会刊,参与多地虢文化论坛并获奖。同时,建立广泛的郭氏宗亲联络网,增强家族凝聚力。近年,郭氏族人的寻根之旅愈发频繁。2017年10月,中华郭氏网在三门峡市成功举办首届世界郭氏青年大会,吸引400多名代表参加,其中包括32名来自台湾地区的代表。三门峡市虢国博物馆作为郭氏族人重要的文化寻根之地,已经成为连接全球郭姓人士的纽带和桥梁。郭仞堂认为,未来,随着郭氏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发展,相信三门峡在郭氏族人心目中的地位将更加重要和突出。

  据了解,市虢国文化研究会正积极推进新书《郭家故事》的编纂工作,他们通过搜集并汇编至少100个涵盖古代至当代的郭氏故事,致力于将这本书打造成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郭氏宗亲来三门峡旅游观光、追溯家族根源。同时,这也将是对三门峡地区深厚文化底蕴的一次挖掘和传承,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 编辑: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