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脱贫攻坚成就巡礼·群英谱①

为了贫困群众的微笑

来源: 发布日期:2020-12-17   打印

  编者按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我市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一线,以决战决胜的精神风貌和状态,在脱贫攻坚伟大决战中经历风雨、挥洒汗水,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书写华章、激扬风采。

  为切实加大我市脱贫攻坚宣传工作力度,进一步讲好扶贫故事,凝聚社会力量,营造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良好舆论氛围,今日起,本报推出“脱贫攻坚成就巡礼·群英谱”系列报道,聚焦奋战在脱贫一线的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队员、优秀脱贫干部、优秀贫困户等的典型事迹,敬请关注。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

  在三门峡脱贫攻坚一线,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却通透民情、熟悉政策、知晓业务,说起扶贫工作如数家珍;他们从城里来到村里,勇担当、甘吃苦、乐奉献,既驻村也驻心;他们步履不停,农户家中、施工现场、田间地头、扶贫车间,随处可见他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驻村第一书记。

  5年多来,一批又一批驻村第一书记承担着组织重托、肩负着群众期待,扑下身子、扎根一线,抓党建、抓扶贫、抓发展,用真心、实干和汗水,践行着为党为民的铮铮誓言。

  初到·初心

  一场大雪过后,卢氏深山区白雪皑皑,一天比一天冷。

  驻村第一书记们早已习惯这样的天气,他们不畏严寒、走村入户,努力补齐脱贫攻坚工作的短板。

  一到下雪天,市总工会驻卢氏县官道口镇磨上村第一书记李骏就会想起第一次去村里的场景。那时连下了几天雪,他顶风冒雪、忍着刺骨寒冷,进村入户、了解村情。

  “家里劳力有几个?”“孩子上几年级了?”“现在有什么困难吗?”不到两个月时间,李骏走遍了磨上村的山山水水。一次次走访,一次次座谈,一次次对话,坚定了他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的决心。

  磨上村一位70岁的彭姓村民,体弱多病,和长期患有精神疾病的儿子一起生活,除了几亩薄地,再无其他收入。李骏从家里拿来大衣、皮鞋送给他们,还与卢氏县人民医院联系,预约为老彭的儿子看病。每次他都开车送老彭及儿子到县医院就诊,一次都没落过。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当海关总署驻卢氏县文峪乡吴家沟村第一书记王晓骞第一次到村里时,平整的道路、明亮的路灯、村民相对富裕的生活,让他顿感茫然:“这还是贫困村吗?”

  原来,经过市政协近8年的持续帮扶,吴家沟村大部分群众已经脱贫。“我到这里来的使命是什么?”这个问题反复在王晓骞脑海中萦绕。

  入村第三天,王晓骞参加了村里的危房修缮工作会议,工作还没部署完,就有村干部拍着桌子站起来喊道:“这个事我不弄,谁爱弄谁弄!”从未遇见过这种尴尬局面,王晓骞的心又凉了半截儿。

  “没有攻不下来的山头。”王晓骞给自己加油打气。他扑下身子,从村情入手,用一个多月时间访遍家家户户。白天在田间地头,王晓骞用心倾听群众呼声;深夜寂静的村室里,他独自整理思绪,字里行间记录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这样,他一步步理清思路,带着群众大干起来。

  “驻村第一书记是党放在最基层的人,我的目标就是想方设法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如今,王晓骞不再迷茫,他将自己一颗真心奉献给村里,带领群众奔向美好生活。

  奋斗·坚守

  对驻村第一书记们来说,脚下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

  在灵宝市苏村乡八里湾上,远远望去,风力发电车直入云霄,文化长廊上的党徽、党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崭新的标准化卫生室干净整洁……这是灵宝市市场监管局驻郭家岭村第一书记李增阳坚守了近3年的地方。

  初到郭家岭村,李增阳对这里的第一印象就是:村“两委”干部年龄结构偏大,信访问题突出。

  为了扭转局面,他首先提出要建强班子。在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建议后,逐步健全完善村“两委”议事流程和工作职责,规范村“两委”党员管理标准。

  每月“党员活动日”,李增阳就组织所有党员干部,统一佩戴党徽、重温入党誓词、唱红歌、上党课、参观学习廉政教育基地、接受红色文化洗礼。不仅如此,李增阳带头遵守并要求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村干部值班”等制度。凡村里重大事项和涉及群众利益的事,必须严格按“四议两公开”程序商议决策,按规定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以前,群众一提起公共事务,就会把“村里的事,还不是干部说了算,他们想咋办就咋办呗!”挂在嘴边。现在,村干部办事公道了,群众信任了,党支部凝聚力也日渐增强。

  抓党建,强基础,才能聚人心,提振脱贫信心。

  沿渑池县城向南12公里后,经过241国道,在南闫路沿途路边有一个红色的仿古门楼建筑,这就是陈沟村了。群众出行难,环境卫生差,活动娱乐设施缺乏,曾严重制约陈沟村的发展。

  “先把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好!只有基础工作做好了,群众才能有幸福感。”市农业农村局驻渑池县天池镇陈沟村第一书记杨乐一到村里,就这样和村干部商量。

  统一思想后,杨乐立刻行动起来。他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和群众,积极申报各类项目,相继硬化全村道路,实施雨污水管网铺设处理项目,修建文化广场2个、文化戏台1座,栽种各类花卉和树木。如今,电通了、路修了,文化广场建起来了、健身器材配齐了,游园修起来了、花园美起来了……群众心里想的盼的,一件件都成了现实。

  2016年4月来到村里后,湖滨区建设局驻磁钟乡寺庄村第一书记赵希先后协调争取项目资金874.5万元,硬化道路5.7公里,铺设雨污管道900米、灌溉管道7000米,新建蓄水池1个,安装路灯100盏、监控30套,为全村216户群众实施外墙保温改造,群众的满意度、幸福感逐步提升。

  攻坚·奉献

  卢氏县范里镇碾子沟村曾是省级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脱贫攻坚任务较重。

  “一定要因地制宜,找准发展方向,这是发展产业的关键。”河南联通驻卢氏县范里镇碾子沟村第一书记郝志斌到该村后,将碾子沟村产业定位于乡村游、生态游,带领群众从特色旅游、特色养殖和特色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入手,重点发展特色产业和集体经济。

  结合市场需求和山区海拔高、空气好的资源禀赋,发展养殖业,筹资建设卢氏鸡养殖场和两个中蜂养殖示范场;发展农家乐,统一食宿标准、卫生标准和服务标准,丰富游客来村食宿的选择,提高贫困户收入;利用海拔高、玉米生长期长的优势,发展玉米糁、面加工产业,半年来累计销售5万余斤,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让贫困群众富起来,是驻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灵宝市西阎乡干头村也属于省级贫困村。市黄河河务局驻灵宝市西阎乡干头村第一书记王胜利经过多方调研,最后决定,利用该村沙河两岸杨树林多的自然优势,在做大做强香菇产业上下功夫。

  王胜利带领群众分三批先后成功引进资金8000余万元,在该村建成闽钱香菇分拣中心、豫西香菇交易市场、农产品烘干车间和标准化香菇大棚、养菌棚等,将干头村香菇产业发展成完整产业链,年实现产值达1200万元。

  村民张江萍,原来全家住在破旧的土房里。在王胜利的鼓励下,她开始尝试种植香菇,且每年享受5万元免息贷款,每年收入10万元。“看到村里产业兴起来、群众富起来、大家的日子好起来,我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王胜利欣慰地说。

  纾民困,惠民生,解决百姓难题。

  2017年11月,市烟草局驻卢氏县杜关镇显众村第一书记荆仲锋在该村石门组入户调查时,村民张彦生主动找上他,请他帮忙。

  原来,张彦生收养的孩子没有户口,孩子患病无法享受国家正常的医疗补助。眼看孩子一天天长大,张彦生全家心急如焚。

  荆仲锋了解情况后,随即打电话给市民政局,详细咨询收养弃婴办理户口政策。得知省民政厅出台有相关政策后,他驱车70余公里赶到市民政局找到原文件。随后,荆仲锋带着张彦生连续奔波3个月,按照合法收养程序补办了一系列手续,孩子终于有了户口。荆仲锋又赶紧把孩子户口添加到省贫困户识别系统,张彦生随即带孩子到郑州接受了免费治疗。孩子的病好了,张彦生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我们工作做得好不好,到位不到位,群众的笑脸就是最好的答案。”荆仲锋说。

  大家·小家

  舍小家为大家,是驻村第一书记们作出的抉择。

  2017年12月,冯奎魁到陕州区西李村乡龙脖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繁忙的工作,让他“忘记”了自己的“小家”。

  为增加扶贫产业项目,冯奎魁有两个多月没有回过家。一天,正当他为了村里的扶贫大事小情忙得不可开交时,家中打来的一个电话让他浑身打战:电话那头,怀有身孕的妻子哭着说,肚子里的孩子没了。

  突如其来的打击让冯奎魁这个七尺男儿泪水喷涌而出。当时,村里的新建产业项目即将落地,村里一刻也离不了他。面对悲痛欲绝的妻子,冯奎魁思量再三,先通过电话安慰了妻子,后来匆匆回家看了妻子一眼,就立刻回村继续工作。

  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大年初一,陕州区张汴乡刘寺村就成立了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市直工委驻刘寺村第一书记王静任副指挥长,必须坚守一线。

  可公婆年前回新安老家过年,被隔离在家;老公去郑州出差,被隔离在郑州。王静为难了,孩子怎么办呢?

  经过一番挣扎,王静毅然决定带上孩子去抗疫一线。她要开会、安置人员24小时看守各个路口、筹集防疫物资,在各卡点来回奔走,走到哪里,她就把儿子带到哪里。晚上,娘俩儿就住在村委会大院寝办合一的屋子里,挤在一张小床上。

  “妈妈,你继续干驻村第一书记吧,我真为你自豪!”孩子对王静说的话,让她热泪盈眶: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也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

  面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我市千方百计用好驻村队伍、激发驻村力量,引导广大驻村干部尤其是487名驻村第一书记牢记初心使命,在脱贫攻坚“战场”上争当“排头兵”,交出了合格答卷。

  驻村第一书记们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沉下心、扑下身、扎下根的动人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仗接着一仗打,未来,他们还将接续奋斗……


( 编辑:李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