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脱贫攻坚成就巡礼·群英谱⑤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1-06   打印
  在崤函大地脱贫征程中,涌现出了这样一批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创造美好生活的典型:他们有的不向命运低头,敢于突破自我,通过提升就业技能致富;有的抢抓互联网时代发展机遇,靠着运营电商稳定增收;有的敢想敢试,克服困难带领身边贫困村民创业,搏出了一片光明未来……
  
  致富“领头羊”
  
  冬日的湖滨区磁钟乡贾庄村,恬静中蕴含生机。村民郑忠强的蔬菜大棚里潮湿闷热,绿油油的西葫芦秧子挨挨挤挤,汇成一片丰收的海洋。
  
  “2020年9月种了3个大棚的西葫芦,现在1斤两块钱批发,一直能卖到2021年5月。还种了两个大棚的菠菜,其余7个大棚准备继续种西瓜……”提起自己承包的大棚,郑忠强笑得合不拢嘴。2020年他的菜苗种得早,错开了温室蔬菜供应高峰期,卖了个好价钱。
  
  48岁的郑忠强前些年在外打工,还借钱办过养鸡场,后来赔了,于2015年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自立自强的郑忠强没有气馁,在驻村干部和帮扶单位的帮助下,参加了技能培训班,利用无息贷款,再一次养起了鸡,并种上了桃树,于2017年年底脱了贫。
  
  2018年,磁钟乡用扶贫资金在贾庄村建起了12个大棚,郑忠强带头租了下来种西瓜。
  
  自学知识、请技术员,2019年2月,10个大棚已满是反季节西瓜苗。同年5月,郑忠强种植的西瓜比同行早10天上市,慕名前来采摘购买者络绎不绝,他第一次种西瓜就收入了十几万元。
  
  郑忠强并没有止步于此,他牵头成立了湖滨区首家由贫困户注册的果蔬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吸引贫困户加入、带动群众务工增收,荣获了河南省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现在棚里的西葫芦已上市,随后再把西瓜种上,不能让棚空着。”郑忠强胸有成竹地说,“今后咱要继续学习技术,叫响品牌,开设网店,扩大规模,带动更多群众致富!”
  
  个子不高、黑黑瘦瘦的兰爱国是陕州区宫前乡西坡村的脱贫明星。2016年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他,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思想发生了变化——“勤劳致富光荣”。
  
  说干就干,兰爱国利用现有耕地种植花椒树6亩、核桃树6亩、西瓜15亩,当年家庭纯收入就有两万元,他也从贫困户成了脱贫明星。
  
  2018年兰爱国在种好小麦、玉米、艾叶的基础上,申请了5万元金融扶贫贷款,买了20头猪崽,搞起了养殖业。就这样,他靠自己勤劳的双手、灵活的头脑,走上了致富之路,每年家庭纯收入就有5万余元。群众有什么技术上的困难,都喜欢向兰爱国请教。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积极发展种植、养殖项目。
  
  卢氏县潘河乡阳坡村的李武生,也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脱贫带头人。
  
  2018年年初,李武生申请了卢氏农商银行5万元的免担保小额信用贷款,在全乡第一个承包了河南信念集团食用菌基地的3个香菇大棚。
  
  经过技术指导,他的3万袋秋栽代料香菇在2019年3月就净收入6万元。尝到甜头的李武生仔细考虑后,2020年春节刚过,就借贷35万元,主动和河南信念集团签订了17个标准化香菇大棚15万袋夏栽菌棒经营管理协议。经过精心种植,从出菇到四茬菇全部采收结束,他家的鲜菇全部交由签约公司回收,累计收入150万元,实现净收入20万元。
  
  李武生一直认为,“一家脱贫不算富,共同致富才幸福”。他有意带领当地贫困户共同致富,聘用本村贫困劳动力到香菇大棚务工。2019年,李武生累计给贫困户发放劳务报酬23万元,其中16户贫困户务工收入超过1万元。
  
  紧抓“好政策”
  
  走进卢氏县潘河乡潘河村,一排排食用菌大棚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棚内一层层整齐排列的菌棒上,朵大肉厚的香菇密密匝匝、长势喜人。
  
  “我在自己居住的潘河家园承包了5个大棚,2019年务工的贫困群众的工资就发了7万块钱,除去开支,我净挣68000多元。”大棚的主人刘红伟满脸自豪。刘红伟一家4口人,2017年从偏远的老家搬到了基础设施齐全的易地搬迁社区潘河家园。刘红伟抓住产业扶贫的好政策,在扶贫基地里承包了食用菌大棚,用勤劳的双手实现了稳定增收,还为贫困群众提供了务工机会。“搬迁到安置小区生活好了太多:道路干净整洁,房子宽敞明亮,孩子上学有补助,产业能挣钱,我的生活目标已经实现了!”刘红伟满脸幸福。
  
  “政府的好政策,让咱老百姓脱贫有方向!”湖滨区崖底街道陈宋坡村的陈润峡十分感慨。
  
  59岁的陈润峡,在2016年因为孩子患病、自己缺乏技术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当时恰逢崖底街道因地制宜、带领贫困户种植葡萄,为贫困户办理金融扶贫贴息贷款、申请产业奖补。陈润峡没有犹豫,在帮扶干部的指导下,开始种植葡萄。经过不断摸索尝试、向专家教授请教学习,陈润峡很快掌握了葡萄种植和管护技术。他还在种植葡萄的基础上,发展蔬菜种植,家庭收入逐年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改善。2020年年初,陈润峡在自家院内盖起了三层楼房,日子越过越红火,对未来生活充满了信心。
  
  陕州区西李村乡原村的占改峡,因为弟兄多、家底薄,2016年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帮扶单位的努力下,占改峡一家相继享受到了教育扶贫、到户增收、易地扶贫搬迁等各项扶贫政策,极大地激发了一家人脱贫致富的热情。
  
  2019年10月,占改峡以儿子占满遇的名义,成功申请注册了“卫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2020年,又承包栽种了150亩辣椒,且喜获丰收。“按照行情保守估算,每亩辣椒至少能有1000元纯收入,150亩也就是15万块钱啊!”占改峡对自己家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
  
  撑起“半边天”
  
  7年前,渑池县天池镇东杨村刘爱丽一家遭遇了一场事故,她的丈夫因此高位截瘫。为了治疗丈夫的病患,没多久,刘爱丽就花光了积蓄,她家也成了贫困户。面对还在上学的儿女,刘爱丽毅然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照顾丈夫、务农、筹集学费。
  
  2017年,在渑池农商银行扶贫贷款支持下,刘爱丽贷款5万元投资承包了一个养猪场。打料、清扫、驱虫、消毒,刘爱丽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了生活的重担。由于她吃苦耐劳,还有着丰富的养殖经验,猪场在当年就盈利近6万元。
  
  在国家金融扶贫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刘爱丽不断扩大养殖规模,目前猪场已有肉猪100多头。刘爱丽一家干劲十足,逢人便夸政府的金融扶贫政策好。
  
  利用社交网络脱贫致富,这事放以前,李女想都不敢想。
  
  李女是灵宝市寺河乡南埝村一名普通农村妇女,家中6口人靠着耕作几亩农田生活,十几年来一直过着清贫日子。
  
  在灵宝市扩大种植规模、发展优质苹果的号召下,李女种植了15亩“红富士”苹果。随着灵宝苹果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她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但2017年,南埝村遭遇了恶劣天气,留下疤痕的苹果无法销售,果农都犯了难。
  
  “妇联知道我的情况后,鼓励我进城售卖。在卖苹果过程中,我学会了使用社交网络。后来就利用微信、抖音销售苹果,很受欢迎,销售了10多万斤。如今我的微信朋友圈有1000多人,销路有了保障!”李女自豪地说。
  
  李女的苹果推销方法,得到了客商的认同。她不仅卖了自家苹果,还主动帮其他果农销售苹果,被大家称为南埝村苹果销售能手。
  
  身残“志更坚”
  
  家住灵宝市西阎乡干头村的张江萍,在两岁时因大火致双手严重残疾。成家后,她与丈夫增添一双儿女,随着孩子上学,原本艰难的生活更加拮据。
  
  在帮扶责任人的帮助下,张江萍参加了灵宝市妇联和村里联合举办的香菇种植培训班,走上了种植香菇的道路。
  
  香菇种植过程中,点菌和注水环节最辛苦。别人一天能点菌600到700袋,注水每小时260袋,张江萍却远远达不到。不愿服输的张江萍为了提高速度和质量,十根手指经常被撑裂开一道道血口,她却从未停下。没多久,她那双看起来很“笨拙”的手,已和常人一样,能让那一袋袋沉甸甸的菌棒轻松“舞动”。
  
  “我觉得只要好好干,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我种植了两万袋香菇,一年能赚三四万元。儿子和丈夫在苏州打工,上小学的女儿也享受了教育补贴,家里生活越来越好了。”说起家人,张江萍眉眼间的幸福和满足不时流露。
  
  “虽然我身残,但我志不能残。我要以顽强的毅力去战胜一切困难,用已有的电脑知识做电商。”这是渑池县陈村乡西段村程红云的丈夫焦健的铿锵话语。
  
  焦健因车祸致残。在程红云悉心照料下,焦健有了好转,却也只能在轮椅上生活。2017年程红云一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美好生活要靠我们的双手去创造,不能被困难吓倒。我们一定要摘下贫困的帽子!”程红云和焦健利用自家房子以及程红云婚前在县城幼儿园工作的经验,在村里办起了幼儿园。夫妻俩在家门前种上了5亩花椒树,还发展了林下柴胡种植,经过精心管理,长势喜人,家里生活越来越好。
  
  一个个脱贫事迹感人至深,激励人心。截至2020年11月底,三门峡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6040户224071人全部脱贫。他们身上展现出来的自强不息、奋斗进取的精神,是脱贫路上的真实写照。
( 编辑:李建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