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飞逝如水,转眼又一年,回首匆匆走过的日子,脑海中竟一片空白。好在平时喜欢舞文弄墨,翻检出那些随手涂抹的文字,也重温一年中那些渐渐隐去的画面。 开首就翻到了一首诗:“时疫新岁汹汹来,黎民万户门不开。一部手机通讯息,三爿小屋供徘徊。久坐不耐沙发软,大嚼犹嫌牛肉柴。昔日尽道忙且累,闲却比忙更难捱。”是的,2022年的大幕是从紧张的疫情防控中开启的,回望疫情发生三年以来的不易与坚守,我们实在该向那些守护老百姓健康和安宁的最美“逆行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再往下翻看,无非是一些鸡毛蒜皮,蓦地一阕词闯入眼帘:“春尽夏来天乍暖,桃飘李飞杏初圆。驱车远行三百里,乡心早驻闾阎间。茶方浓、酒待干,觥筹交错倒玉山。人生难得几场醉,惺忪但见月半弯。”细想一番,这是“五一”假期回老家探亲的事。耽于俗务,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回去了,那些老亲旧眷们怕是都要变了模样。记得当时汽车一进院子,屋里哗啦啦就跑出一片人,未及三言两语就被拉上了酒桌,这就是他们炽热而直接的情感表达方式。此一行是在宿醉之中度过的,而那颗心也深深融在了酒中。 “隆平袁院士,大国士无双。本自生乱世,不堪民所殇。立志救黎庶,但得饱壶浆。南北苦求索,足发俱染霜。三餐得干饭,老少庆盛昌。直比神农氏,当代已流芳。斯人驾鹤去,天堂亦满仓。”这首诗因为有主人公,自然是记得清楚的。八月去长沙洽谈一个农业合作项目,透过车窗看着路两边金黄的稻田,不由想起了袁隆平先生的丰功伟绩。公干一毕,我们专门到湖南农科院刚落成不久的袁隆平院士雕像前瞻仰,表达一名“吃饱饭”的中国人对这位“杂交水稻之父”的无限崇敬之情——“给人民做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薄薄的笔记本快翻完了,堪于回味的东西似乎也不多了,一阕几经涂改抄了三遍的词出现了:“万家灯火,笑语喧哗,祥和满城。望远山如黛,细浪粼粼;皓月似钩,清辉溶溶。一夕罡风,三杯薄酒,共叙良宵昆仲情。且畅饮,纵形骸放浪,何损梵行?难得旧友相逢,恐时光蹙迫不暂停。故议论生风,臧否人物;睥睨尘烟,指摘不平。大言炎炎,辩难诘问,奋袖出臂争输赢。不觉中,见东方欲晓,又是新晴。”想起来了,这是国庆节期间几位发小来看我时的事儿。老同学见面,最是无拘无束,彼时的欢声笑语,似乎到现在还历历在目。 快翻到本子的末尾了,又有一首自度曲呈现出来:“飘洒洒瑞雪普降,急匆匆各自奔忙。非是咱日日辛劳似羸牛,怎换得小楼一统福满堂?尽职分、无怨怼,一心向朝阳。便酒后昏昏迷归路,赖扶持终有好鸳鸯。”因为写成的时间尚短,故其来历仍十分明晰,那是前两周爱人生日时写给她的。家庭是社会最小的单元,也是人们避风的港湾,守护好由相依相伴的两个人共同支撑起的这片小天地,岂非也是对国家的一种莫大贡献? 再次翻阅这些文字,能想起细节的固然不少,但也有很多连写作时的场景也记不起来了。比如“一盆虎皮兰,悄然花盛开。倩影隐碧叶,馨香沾衣带。今供月夜赏,原是昔年栽。半瓢清清水,浇出诗意来”,再比如“蓝霭紫气罩山城,一轮明月悬苍穹。奔走但为民瘼计,关河万里夤夜行”,好在审视其内容,尚不曾失了生活之情趣、更未敢忘记初心之所在,这也算是可以聊以慰怀的吧! 至于说到新年的愿景,还是以一阕小词来表达:“已是隆冬三九天,山不堪观、水不堪观。所幸寒梅犹烂漫,色满人间、香满人间。方教浊酒壮肝胆,君且凭栏、卿且凭栏。只待春意盈画卷,风也翩跹、雪也翩跹。” ( 编辑:tln ) |
文墨写流年
□刘汇渊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1-04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