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0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伏牛 > 正文

正月十五元宵甜

□彭涛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2-01   打印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相传元宵最早被称为“元浮子”,生意人也将其称为“元宝”,寄寓着财源广进的期望。然而对于馋嘴的孩子们来说,元宵软糯甜蜜的美味才是最值得惦记的。

  记得小时候过年,吃完大年三十的饺子,我就开始向往正月十五的元宵了,总是央求外婆早早地准备。外婆一边嗔怪我是小馋猫,一边忙着去磨坊磨糯米粉,等她将磨好的糯米粉与和好的蜜馅儿准备好,就招呼我一起动手搓元宵。外婆说,元宵又叫“团圆”,一定要搓得滚圆且大小一致,这样才能既好看又好吃。可那时候我还小,笨手笨脚的试了很多次,怎么也搓不出完美滚圆的元宵来,于是一赌气,干脆撒手不干了,到一边去坐等美味。外婆也没有勉强,只是笑着说我是吃嘴精。

  如今,外婆已经去世很多年,再也没人给我搓元宵了。每年的元宵节,我都是买了元宵来吃,这些元宵包装精美、口味丰富,但怎么也吃不出外婆的味道了。最初我也觉得奇怪,同样是元宵,怎么会味道不同呢?后来我才明白,正月十五吃元宵,寄寓着一家人团团圆圆的美好愿望,外婆做的元宵,将甜蜜的亲情包裹在其中,那是任何美味都比不了的。

  眼下又到了元宵节,元宵软糯甜蜜的味道又开始撩拨我的味蕾了。

  那天从菜市场买菜回来,看到邻居张大姐拎了一袋子糯米粉,我好奇地问她:“大姐,你这是要自己做元宵?”

  张大姐笑了笑说:“我家玲子说买的元宵不如我做的好吃,没有家的味道!”

  我问她:“自己做那不是太麻烦了吗?”

  “过了正月十五,玲子就要出门了,让她多记得一些家的味道,我就心满意足了!”张大姐说着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元宵节是春节的最后一个篇章,过完元宵节,很多在外求学、工作的年轻人都要背起行囊出门远行了。对于那些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最难忘怀的就是家中美食的味道。我想,即便没有玲子的要求,张大姐也会自己动手做元宵的,给孩子多一些家的甜蜜,让她在外闯荡拼搏时,能扛住更多的辛苦。

  过年吃饺子,十五吃元宵,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与各种美食有着紧密的联系。“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中国人看来,每逢重大的节日,一家人都是要围坐在一起的,畅叙亲情之余,自然少不了美味佳肴相伴,于是,各种美食就成了节日最重要的标志,也成了人们对节日最深刻的记忆。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购物渠道也多种多样,想吃什么东西都不是件难事,但买来的东西吃到嘴里,总感觉少了点什么滋味儿。仔细想想,其实买来的东西所缺少的就是亲情的味道啊。

  想到这里,我决定也去买一些糯米粉,今年我要自己学着做元宵。


( 编辑: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