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0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伏牛 > 正文

戏春·咬春·嚼春

□李 健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2-15   打印

  早春二月,黄河之畔,涧河之边,烟雨蒙蒙的小村庄乍暖还寒。

  浅暖的阳光下,晨雾慢慢变淡,悄悄地消失不见。这默无声息的善意,传来了春天的温暖信息,呼唤着泥土下争先恐后的生机,虽有一丝春寒料峭,但挡不住春意盎然的脚步。

  感悟春天,正如某位作家所说,“感知春天的美好,不能单凭眼睛,还得靠嘴巴。用嘴巴咯嘣咯嘣地‘咬春’或‘嚼春’……听听都过瘾。”

  农历二月过后,冰雪融化,再添一场小雨,转眼间,春色便如雨后春笋呼呼往上蹿。

  故乡有戏春习俗,从农历二月二开始,连续三天唱大戏,剃龙头、吃炒豆,被正月禁锢的烘烤炒焙也就时解禁。

  支起的炉膛被风箱呼呼一吹,蹿起红红的火苗,狠劲地舔着漆黑的葫芦形炒锅,开锅时“嘭——”一声巨响,一股浓烟腾空而起。瞬间,热乎乎的爆米花仿佛梨花盛开。小娃娃蹦跳欢笑着松开了紧捂耳朵的小手,一头扎进雾腾腾的热雾里,抓一把塞进嘴巴,“咯吱咯吱”嚼着,那满嘴的香甜酥脆,怎不叫人心底荡漾。

  这一阵接一阵的“春雷”带来了童年的欢笑,也唤醒了房后的菜园。肥美青翠的小香葱,一扑棱一扑棱的香菜,触动了奶奶的心思。一碗阳春面便开始在她心中酝酿。奶奶在面盆里兑水和面,放在案板上三揉三醒,“咚咚咚”一阵发力,擀出来的面长而不断,煮进锅里劲道爽滑,撂一撮青丝丝的韭菜,附在白生生的面条上,捞进葱花配香菜的调味碗中,淋上几滴香油,筷子一挑,飘散着面香、葱香、油香的阳春面,变成了一家人欢欢乐乐的“咬春面” 。

  “吃罢咬春面,上山拽小蒜”。到了农历二月半,小蒜的清香早早窜入心脾,刺激着味蕾。拽小蒜也不需特别工具,地边找根树棒,在石头上蹭出个尖尖儿,就能剜出白生生青丝丝的小蒜来。

  小蒜虽其貌不扬,却是奶奶包饺子的一味佐料,用它盘出的饺子馅,老远就能闻到香味。

  “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备下了小蒜,奶奶还要准备“嚼春”的好戏。

  每年打罢春儿,气温回升,藏在疙疙瘩瘩里的荠菜就迫不及待地露出小脑袋,迎接最温暖的阳光。不出数日,荠菜便魔术般生根、发芽,用春意的本真回报大地和阳光,一年一年,延续着田间生命岁月的轮回。

  挖回的荠菜,择去黄叶杂草,用泉水淘洗至叶子绿莹莹、根茎白生生,再入锅焯水,出锅滤水,过刀剁碎,拌上粉条,调入盐、味精、葱花、姜末,最后兑上切碎的小蒜,盘好馅儿,便和面擀皮包饺子。荠菜的吃法有多种,我独钟情荠菜饺子。

  这或许源自对泥土上青翠荠菜的那种难以释怀的情感。透过皮薄如纸的荠菜小饺,忽然想起来孩提儿歌“荠荠菜包饺子,我陪奶奶对脸吃……”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咬一口,满口荠菜的新鲜清香,细细品味,荠菜饺子里更多的是亲情和春意。

  遥望回不去的故乡童年,我又一次想起乡愁记忆里的山野滋味。


( 编辑: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