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6月10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伏牛 > 正文

纺车 织布机(文/曹香环)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3-02   打印
  文/曹香环
  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每家基本都有一辆纺车、一台织布机,且都是放在窗户边或门口,光线好。我家的纺车放在正对门口的水缸旁边,可能母亲做饭的闲暇方便纺线吧。织布机放在客房,经常打扫得干干净净还上了锁。母亲的座位就是纺车。她一有时间就一边优雅地抽线一边哼着小曲儿:
  “太阳三杆高你还睡着觉,人家叫醒你埋怨一大套!说你你不理你打是啥主义?再说你不劳动老百姓批评你,再说你不劳动老百姓斗争你……”旋律很好听。有时她也会为我们讲一些传统戏,如《墙头记》《五女拜寿》《打金枝》等。我不知道母亲没有上过学堂,觉得她很有文化,其实她不会写字,识字也不多仅扫盲水平。所以母亲对我们姊妹上学很重视,五个女儿都不曾辍学,能上且上。
  纺车和织布机这两大件可是母亲的宝贝,一家七口的穿戴全靠它。一年四季无论严寒酷暑除了农忙时节吱吱扭扭的纺车声不断,哐当哐当的织布机响声在大门外就听得到。记得我在高小假期对纺线织布就有了兴趣。多次请求不准后我便趁母亲不在家时赶紧坐进纺车摇几下,可惜抽不出线线,一支修长雪白的花捻被我扭得象麻花。这时又急又怕又听到母亲的脚步声急忙起身跑出门去。自然也免不了一顿训斥,再次就挨掌了,虽说不疼也害怕。我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学会纺线的,有时候边纺线边看小说,技术还凑合。我姐妹有三个会纺线,偶尔谈起共有经历让我们笑得流泪。
  自家纺的线织的布,拿到河边一块平面石头上又搓又捶硬是把又粗又黑的一卷粗布洗得又细又白,让裁缝做了一件和平领衬衣穿在身上,立即招来了姑娘们的羡慕,很快相继十多位姑娘都穿上了白衬衫蓝裤子,下地锄草一溜排开就像舞台演出,收工路上歌声频起。现在想起来那时的精神面貌真好!古人云:不患贫而患不公。细想是这个道理,当时都是挣工份平均分配。
  织布前有许多流程如框线、浆线、走线等。能坐到织布机上就到了最后流程。我印象中会全流程的人不多,我母亲是全把式,常去帮助别人。小时候的我最喜欢浆线,这个程序是需要用白面的,面粉洗出来的浆水用来浆线,面筋上锅蒸熟就是美食。
  另外走线挺好玩儿。在院子里扎几根大铁钉于线拐相距五米左右,扯着线来回走动,走好线卷起来放在织布机上就能织出布了。我家织出的布多是蓝条、纯白。白色做衣服、被里,蓝条做床单。母亲用她的辛劳织出了全家的穿戴和铺盖,还为我们姐妹织出了陪嫁的床铺。人常说,千里做官为的吃穿,吃饱穿暖也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每次想到这里我就会联想到延安大生产,就会想到老一辈领导人在物资匮乏时间坐在纺车纺线的情景。用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无论多么艰难都是快乐幸福的,父母的希望是我们姐妹能长大成才。
  如今,纺车和织布机已不知去向,生活中不需要它们了,但它们却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 编辑:wl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