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5岁前住在黄河岸边一个叫北寨的小村子里,有2O余户人家。每逢中秋各家都要准备一些食物(无非就是一些月饼,油炸食品,时令瓜果之类),装在一个条盘里。(此条盘过去几乎家家有,用来招待客人时上菜用)
中秋节晚上当月上东岭时,各家把准备好的条盘集中摆在村中央的打麦场上。全村人席地而坐,互相品尝各家端上的食品,热聊着前三朝后五代,家常里短的事。孩子们除了吃就是玩乐。 如今想起当年还真有点过节的味道。1959年三门峡水库蓄水,全村整体搬迁,以后再也没过仪式感很强的中秋节了,岁月悾惚,韶光易逝,算来已过去六十五年了!故填水调歌头一阙记之: 《水调歌头 中秋》 儿时不识月, 祈昐过中秋。 全村忙乎, 各家皆为聚会筹。 孩童尽情嬉耍, 绕场追逐狂吼, 隔空掷布球。(注一)。 爷辈上首座, 叔伯勤奉酒。 繁星闪, 月似盘, 流萤稠。 何能尽兴, 争先恐后上炮楼。(注二) 芦风胜似竹风, 月色映现岭岑, 庭院栉次幽。 桂花暗送香, 大河脚下流。 (注一)用布做的沙袋。 (注二)抗日战争时期为防日军渡河,在村子临河岸上用土坯修了一个长宽各15米,高二十多米的土楼,内设楼梯。据老辈人讲当时驻有2O多名国民党士兵,楼顶架有两门迫击炮。所以当时称这个土楼为炮楼。 ( 编辑:tln ) |
水调歌头 中秋
温存友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9-29 作者:温存友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