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01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县区新闻 > 灵宝 > 正文

“灯笼村”里制灯忙 群众致富有奔头

本报记者 何英杰 通讯员 李鹏飞
来源: 发布日期:2023-01-19   打印

  春节临近,灯笼销售迎来黄金季。1月15日,在灵宝市焦村镇南安头村,家家户户都在忙碌,简单的原材料在一双双巧手中,变成了一盏盏漂亮的灯笼。

  南安头村是远近闻名的“灯笼村”,村民制作的纸制灯笼设计独特、花样繁多、做工精细,已经成为春节年货市场上特色鲜明的抢手货。每年春节前,周边十里八乡乃至山西、陕西的商户都来该村采购灯笼,小灯笼已经成为该村群众致富增收的一项大产业。

  从村口往里走200米,便来到了村民苏仙荣的家,各式各样的灯笼堆满了客厅地板。“我制作莲花灯已有三十来个年头,每年10月底农闲时就开始做,到元宵节前差不多能做2000个。今年疫情形势好转,收入上万块钱应该不成问题。”苏仙荣说。

  在苏仙荣家房后,73岁的孙雪层正坐在客厅往莲花灯上粘“花瓣”,两间偏房已经被层层叠叠的各式莲花灯塞得满满当当,如瀑布般从天花板上倾泻而下,蔚为壮观。“这屋里的灯笼个个都是我的宝贝,从编制骨架到贴花打扮,再到最后成型,我都是满含情感去塑造。”孙雪层做了大半辈子灯笼,向记者描述着制作心得。

  张竹玉家紧邻孙雪层家,此刻也正在紧锣密鼓地编制灯笼胚。张竹玉表示,她不光销售成品灯笼,还往西安、郑州等地销售灯笼胚、“花瓣”等半成品,用于展销会、学校等场所的现场教学,平日也有不少研学团队进村开展研学活动。

  32岁的刘洋则是年轻一代手工灯笼的代表性传承人。追求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是她的标签,她创作的灯笼既有传统韵味,又富有新意。“我从小在母亲的影响下喜欢上了这门传统手艺,现在虽然不靠做灯笼谋生,但因为兴趣,每年都会创作一些作品。我的作品到新疆阿克苏第二小学进行过文化交流,也在巩义南岭诗画院展出过,本地的灯展那就不计其数了。”刘洋说。

  “我们村制作传统手工灯笼由来已久,可追溯至清朝甚至更早。听村里的老人讲,以前生活条件不太好,老百姓买不起灯笼,但过年都想讨个好彩头,于是心灵手巧的农家妇女就想办法自制灯笼,手艺一直流传至今。现在灯笼已经成为我们村的一个文化产业,村里会做灯笼的100余户,每户每年可增收四五千元。”南安头村党支部副书记常俊平说。

  近年,勤劳的南安头村村民春夏种葡萄、秋冬做灯笼,该村的村风民风也持续改善。这一盏盏灯笼,增添了浓浓喜庆年味,映红了新春好年景,更“点亮”了南安头村产业发展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