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县区新闻 > 灵宝 > 正文

灵宝市朱阳镇:产业兴 百姓富 老区奋发绽风华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1-02   打印

文/图 本报记者 何英杰 通讯员 陈越 张博

  老区焕新颜

  分拣烟叶

  树文明新风 建和美乡村

  孝老爱亲饺子宴

  烟叶基地

  乡村文化墙

  产业大田欣欣向荣

  和谐宜居 幸福家园

  红色文化广场

  仲冬时节,蓝天白云,在灵宝市朱阳镇,宽阔笔直的道路上车流不息,整齐的楼房坐落在路旁,易地搬迁安置点幸福家园社区里一派热闹祥和。

  近年来,作为灵宝市唯一一个革命老区,朱阳这座具有灿烂文化和光辉历史的千年古镇,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产业发展了、环境整洁了、道路通畅了、百姓富裕了,处处展现着人与自然相处的和谐之美,彰显着生态宜居的独特魅力。

  党建引领筑牢堡垒

  朱阳镇以党建引领为主线,以推动全镇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强基层堡垒、壮大村集体经济为抓手,积极探索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乡村振兴新路径,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朱阳镇把“五星”支部创建作为工作重点和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创新实践,在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同时,筑牢乡村振兴坚实堡垒。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积极打造农业特色品牌,整合资源发展壮大加工业,拉长产业链,大幅度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农业向品牌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新引擎。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鲜艳的旗帜。朱阳镇高度重视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积极组织各村“两委”干部外出观摩取经,通过实地察看、座谈交流、查阅资料等形式,详细了解先进村党建工作中的经验做法,取长补短,统筹带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提速增彩,组织村“两委”干部集中开展“五星”支部创建应知应会、“四议两公开”工作法等专项培训10余次,为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加强村党组织自身建设、做深做细群众工作提供丰富理论基础。严格落实“办实事、惠民生”长效机制,各党支部公开承诺为民办实事216项,规范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决策村级重大事项213件,取得良好效果;提升党员干部队伍素质,每月常态化开展“党员活动日”活动;实施“联系回归100名优秀在外人才、考察确定100名后备干部、培养备案100名积极分子”3个百人工程,将141名优秀在外人才、128名村级后备干部、108名备案积极分子纳入重点对象,跟踪服务和培养提升;严格按照“双推双评三全程”发展党员37名,备案积极分子42名,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特色产业欣欣向荣

  金叶飘香,拓宽乡村振兴路。朱阳镇南新店村村民晋丽军,种植烟叶98亩。“2023年,烟叶丰产了,一亩地收益4700块钱左右,总共卖了46.4万元,我特别高兴。”谈及收成,晋丽军高兴地说。

  朱阳镇把烟叶生产作为实施乡村振兴、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来抓。2023年,该镇广大烟农克服雨水多的不利影响,科学种植、科学管理,实现烟叶丰收,烟叶产值等指标超过预期目标。2023年,朱阳镇累计收购烟叶422万公斤,投放收购资金13254万元,上等烟比例达74.19%,户均收入8.19万元,烟叶税收2916万元,烟叶产值、烟农户均收入、烟税返还“三项指标”再创历史新高。这是该镇40年种烟历史上,烟叶产值第9次突破亿元大关。

  此外,朱阳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和特色种植,照亮乡村振兴群众致富路。

  在距离朱阳镇镇区南30公里处的秦池村,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邦群介绍说:“秦池村2019年成立合作社之后,我们就想,成立合作社不但要增加集体收入,还要想办法让老百姓富起来。”

  此后,该村“两委”干部结合实际,牵头成立农林专业合作社。经多方沟通,2020年,合作社与郑州金顺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合同,依照“农户+合作社+公司+销售”模式,打通了销路,村民积极加入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吸纳社员235户,栽植辣椒350亩。仅辣椒一项产业,就为村集体增收2万余元。2023年,秦池村的辣椒每亩产量达3000斤,平均价格达1.8元/斤,亩均产值超过5400元。

  近年来,朱阳镇在巩固传统农业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烟、果、药、牧”四大主导产业,重点抓好烟叶、苹果、杜仲、连翘等产业发展,指导各村立足资源禀赋,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主导产业,在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同时,引导村民增收致富。

  红色文化铸魂润心

  朱阳镇红色资源丰富厚重,辖区内共有革命遗址53处,其中,红军革命遗址13处、新四军革命遗址36处、抗战遗址4处。在三门峡市老促会及灵宝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该镇以坚持“两个更好”为方向,积极利用三级老促会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建成红色纪念馆2处、纪念亭3处、红色广场1处,修缮红色遗址3处,开发红军长征红色旅游线路33公里,形成以“红色文化引领山水休闲康养”为内容的全域红色旅游,成为助推老区乡村振兴的一道壮美风景线。

  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老区极其珍贵的财富。红色场馆的建设,更是体现了老区人民多年的期盼,是对老区红色文化的整体性提升,促进了朱阳老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目前,该镇已建成朱阳革命历史纪念馆、下河红色纪念馆2个,建成豫鄂陕纪念碑、犁牛河革命烈士纪念亭、石坡湾革命烈士纪念亭、麻林红色纪念亭等红色纪念设施4处,这些红色场馆以图文、革命实物等形式,充分展现了红军、中原解放军、陈谢兵团在朱阳革命老区的革命历程。目前,这些场馆每年接待参观社团200余个,人数1万余人。这些红色场馆的建成,发挥了红色基因主阵地宣传作用,丰富了党员党性教育内涵,提高了党员干部思想政治水平,强化了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拓宽了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渠道。

  此外,朱阳镇积极争取资金,先后对大村红军养伤洞遗址、烟火崖红军宿营地遗址、秦池中原解放军会师地遗址等进行修缮,并对黑山中原解放军战地医院等6个重点遗址进行规划设计。这些红色遗址建成投入使用,让广大党员干部和青少年在此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进行沉浸式红色教育体验,较好地发挥了红色遗址的育人功效。

  朱阳镇素有“灵宝后花园”的美称,旅游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该镇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推进红色场馆建设,整合自然山水资源,加大冠云山周边区域、南弘农涧河沿岸、西河走廊的自然山水资源开发力度,大力实施乡村休闲农庄、美丽乡村、传统古村落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三山、二河、两塬”的大旅游格局。每年接待红色旅游团队、家庭自驾游、山水康养游50余万人,带动农家乐、特色农产品消费和销售,增加了群众的收入,增强了红色旅游的吸引力,为打造朱阳红色小镇品牌、加快乡村振兴步伐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巍巍的冠云山脚下,在奔腾的弘农涧河旁,红旗飘飘、红歌阵阵。来自各地的游客和中小学生红色研学团队络绎不绝,宛如一道道红飘带,飘荡于革命老区青山绿水之间。

  乡风文明助推振兴

  “在镇、村干部的带领下和先进人物的影响下,我们村的环境更美了,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也少了,身边的好人好事越来越多,文明氛围越来越浓。”梁家庄村村民李原保深有感触地说。

  在梁家庄村,一条条巷道宽敞整洁,一座座农家小院错落有致,一面面文化墙展现文明乡风,与周边的田园风光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朱阳镇立足弘扬文明新风尚,引导群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群众在参加各类活动的同时感受党的好政策,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化素养。

  “饺子宴”是该镇传承孝老爱亲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活动现场,把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邀请过来,欢聚一堂。党员干部和志愿者一起和面、拌馅、擀面皮、包饺子,大家一起看节目、吃饺子。老人们细细品尝香喷喷的饺子,慢慢回味浓浓的乡情,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她们从来没有和儿媳妇红过脸。不管走到哪里,都让人感觉这是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她勤劳贤惠,任劳任怨,悉心照顾家中患病的老人。”“担任组长和村医以来,他以身作则,说得少、干得多。”近年来,朱阳镇各村陆续选树表彰了千余名身边的先进人物,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和道德支撑。同时,该镇还以群众性活动为契机,组织宣讲团采用“理论+文艺”形式,用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与基层干部、乡里乡亲面对面交流。通过一次次沾泥土、冒热气的宣讲活动,用心用情把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到位。

  文明之风拂过,山乡巨变喜人。朱阳镇积极组织开展“孝老爱亲饺子宴”“乡村光荣榜”“基层巡讲巡演”等活动,不断提升乡村文明程度,用文明乡风铸魂乡村振兴。

  奋斗的老区,青春不老。

  奋斗的朱阳,风华正茂。

  如今的朱阳镇百姓安居乐业,产业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点点滴滴的变化绘就了老区群众幸福生活的新画卷,魅力古镇正在不断焕发盎然生机。

  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歇。下一步,朱阳镇将始终传承和弘扬优良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只争朝夕、踔厉奋发,让革命老区绽放出璀璨风华!


( 编辑: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