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仰韶文化,华夏儿女都不会陌生。仰韶文化以其精美的彩陶艺术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熠熠生辉。在崤函大地上,彩陶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陶器是瓷器的滥觞。瓷器的烧造需要三个条件:丰富的瓷土(高岭土)、充足的燃料、取水方便。此三者,在仰韶文明的发祥地——三门峡地区不难找到。 渑池是全国重要的铝矾土产地,瓷土的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铝和氧化硅。所以说,在豫西大地上,瓷土积存丰厚;临黄河之滨水资源充足,在渑池包围之下的义马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即使烧瓷用木炭,豫西面积巨大的森林资源也为古人烧制木炭提供了便利条件。由此推论,在三门峡地区,即使不具备供奉宫廷使用的瓷窑场,民窑当不乏。豫西(含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一带,人口众多,民用瓷器用量极大,一定有满足广大民众需要的瓷窑场。 作为一个瓷器爱好者,笔者经常与朋友在闲暇之余历山水、经古道,寻找三门峡地区的古窑址。 三门峡大坝的建设,让曾经居住在黄河滩涂上的陕州古城、灵宝古城、阌乡古城的居民搬迁到了安全地带,但历史的遗迹在这里得以留存。多少年来,在这三个古城遗址不乏寻瓷(瓷片)者的身影,人们总想在这块文化积淀深厚的“废墟”上找到一些历史的痕迹。 但找到的常常只有破碎的记忆。 翻阅《陕县志》(地理篇),偶然看到一个地名——瓷窑沟,于是激动起来。 2005年3月,我曾到过瓷窑沟。它位于陕州区观音堂镇境内,与渑池的英豪镇搭界,是一条狭长的山沟,这里有山不高,沟中有溪水长年流淌,小溪的上游零星分布着规模不大的煤窑。 沟内居民不多,却有着十四五个已经废弃的瓷窑场,从窑场附近残留的瓷片看,这里曾是一个典型的民用瓷烧造场,烧制产品多是碗、盘、罐等物件,以黑粗瓷居多。虽然没有见到清代以前的瓷片,但我们仍发现了历史的痕迹。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烧制的“瓷道轨”就是历史的见证。据当地群众介绍,当时,瓷窑沟的好几个窑口都大量烧制瓷质道轨,每段道轨长1.5米,形制比现在铁路上的道轨略窄,上面上有黑而亮的釉质,其质地像古代的夹砂陶器,但一节节连起来,就像经常有货车在上面运行过一样。当然,这种道轨是不堪承重的。所以,烧制出来后,也就成了废物一堆。除了道轨外,这里还有不少民用瓷器,这里的窑口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随着细瓷的大量进入,粗瓷渐渐远离人们的生活。 陕州区与渑池交界之地盛产铝矾土,山地上林木茂盛,煤炭资源丰富,诸多因素为瓷器的烧制创造了条件。目前,在三门峡境内发现的最早的窑址当数陕州区观音堂镇干壕窑。该窑址位于310国道北侧的一条小河沟内,面积约1万平方米。走进窑场遗址,地上随处可见三角形支钉和残次碎片,在附近一家农户的崖壁上,裸露着不少匣钵和瓷碗残片,初步断定为晚唐到五代时期的窑口。早几年,在河沟内触手可及处的灰渣中,人们总能扒出一两件几乎完整的白瓷碗。而如今,大雨已将河沟冲刷成陡峭的土崖。这里烧造的白瓷与省内著名的巩县窑、登封窑的白瓷略有不同,巩县窑、登封窑的胎质呈松软的白色,而干壕窑的胎质坚硬呈浅红色,工艺上,要先施一层化妆土入窑烧制,待胎土烧成瓷质后,开始施釉再行烧造。从发现的瓷片看,这里后来还烧造过民用水缸,但烧造时间很短。目前,干壕窑已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一千年窑址得到了保护。 渑池英豪镇三化沟烧造场的历史也比较悠久,这里也以白瓷居多,而独具特色的是一些白瓷碗内有条状槽沟,这类碗比吃饭用的碗要大。据分析,带有槽沟的碗可能作淘米用,米中的砂砾等较重的杂物可以沉淀于底。 探寻湖滨区高庙乡侯村窑口遗址源于一次捡瓷片。一次,一位朱姓朋友说,他在高庙乡的侯村见到有很多瓷片,好像是一个窑场。于是在一个周末,我和一位同事冒雨前往,一番周折之后,才找到这个湖滨区内仅有的老窑场。 侯村窑址也是民窑,烧制的黑釉碗居多。据当地知情者介绍,这个窑址烧制的大碗不仅满足附近群众使用,还渡过黄河远销到山西的垣曲和平陆,东边销往渑池,西边可运往陕州城,一直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仍在烧制,最多时窑场工人有近百人。窑场附近有一个废弃的煤窑,专供瓷厂使用。在一块突出的平地上有一通石碑,据说是清代立的,但因石质太差又长年风吹雨淋,已经风化,碑文难以辨识,实属遗憾。但在石碑附近,我意外发现了一只知了大小的玉兔,也算小有收获吧。 ( 编辑:tln ) |
寻访三门峡古瓷窑址
汝之牛
来源: 发布日期:2022-12-27 打印

- 上一条:古镇张茅诗悠悠
- 下一条:讴歌黄河母亲 凝聚奋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