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第二十九届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地处豫西地区的三门峡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再次吸引众人的目光。三门峡,在华夏历史文明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仰韶文化,就是其最亮眼的文化名片之一。 仰韶文化不仅是研究中国历史的一个关键切入点,更是我国近现代考古学的起源。仰韶文化最早发现于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遗址。1920年,瑞典著名地质学家安特生在调查古脊椎动物过程中,曾派助手刘长山到河南采集动物化石。刘长山曾暂居渑池县仰韶村3天,在采集动物化石的同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古文化遗址。刘长山实地调查了石器出土地,将采集到的石器及少量陶器运往地质调查所。安特生详细研究了这些石器,初步推断仰韶村可能存在一处规模可观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1921年4月,安特生来到渑池县仰韶村调查,调查过程中再次发现大量石器、彩陶片。其后在当时的河南省政府及渑池县政府的支持下,1921年10月至12月,安特生主持对仰韶村遗址正式开展考古发掘。此次共发掘17处地点,在村南发现地层中存在陶片的堆积,在堆积的下层还发现了精制的彩陶片和石器共存。与此同时,安特生还调查了渑池不召寨、杨河村、西庄村等遗址,最终,他把上述遗址以最初发现地仰韶村命名为仰韶文化,并称之为“中华远古文化”。仰韶文化的发现在当时意义非凡,首先此次发掘意在明晰这处遗址的历史和文化特征,是中国第一次以学术研究为目的的正式考古发掘,是中国近现代考古学的开端,同时一举推翻了此前各方所谓的“中国没有石器时代文化”的论断,为我国的上古历史补上了极其重要的一块碎片。1931年,梁启超次子、考古学家梁思永又在殷墟的发掘过程中第一次揭示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殷商文化的早晚地层关系,并以此为契机,在我国确立了考古地层学,影响深远。1937年,河南省博物馆的业务人员也曾到渑池县仰韶村进行考古调查,采集到石器、骨器和彩陶片数十件,这是河南的文物考古工作者较早的一次仰韶村遗址调查,仰韶遗址也在之后的岁月里成为无数考古工作者最好的实践教室,为河南乃至全国培育了大量优秀的考古学家。 新中国成立之后,1951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渑池仰韶村开始进行小规模试掘,发现了仰韶村遗址同时存在着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存。1956年,黄河水库考古队发掘了陕县庙底沟与三里桥遗址,其中在庙底沟遗址有重要发现,在此处的仰韶文化层上面,发现了可能是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早期过渡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层,这是阐述仰韶文化来龙去脉的重要一步。而在后续的一系列勘探工作中,进一步证明了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裴李岗文化等一系列文化均有深厚的联系。截至2000年,全国以河南、山西、陕西交界地带为中心,共发掘仰韶文化遗迹5000余处,逐步阐述了仰韶文化各部落在制陶业、手工业、农业、采集渔猎等领域的独特理解与伟大创新,极大丰富了中原地区文化的发展演变过程。 进入新世纪以来,仰韶文化相关遗迹的发掘持续进行,一方面,在各地的遗址中出土了更多的陶器、石器,为我们了解当时的生产生活以及物质发展水平提供了更丰富全面的资料;另一方面,我们对仰韶文化的研究也不再拘泥于物质文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将目光投向仰韶文化内涵的研究,开始对其社会结构、精神文化、原始宗教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例如通过陶器之上的纹路图形推测当时的审美与艺术,通过墓葬的种种细节了解当时的家庭观念与精神寄托……如此种种,使仰韶文化从一个遥远模糊的历史符号,逐渐蜕变成一个有血有肉的文明形象。 然而,相比仰韶文化在华夏文明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如今其文化IP在国内的知名度仍有待于进一步提升。至于如何在当今各大历史文化IP井喷式发展的当下为其博取一席之地,个人有以下一些建议,权当抛砖引玉。 首先应将仰韶文化进一步并入如今三门峡的旅游版图中,在加强仰韶文化博物馆宣传的同时,将其设计入旅游线路,让外来游客能更方便快捷地领略到仰韶文化的风采;其次,我们需要一个深入人心的IP形象,一个极具设计感的IP形象不仅是博物馆文创的点金石,更能给游客尤其是年轻游客留下深刻印象,而这些年轻游客是网络舆论的重要参与者,可以无形中带动宣传仰韶文化;再次,我们还需要一个运营得当的网络平台来宣传仰韶文化,借助网络平台,创新宣传方式,才能让古老的仰韶文化迸发生机。除此之外,在全国范围内巡回展览;邀请学者专家召开国际学术会议;对研究及宣传仰韶文化先进个人、集体适当奖励等都是值得一试的良方。 综上所述,我们应群策群力,进一步提高仰韶文化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和欣赏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其成为崤函大地最醒目的文化标签。 ( 编辑:tln ) |
让仰韶文化焕发新彩
来源: 发布日期:2024-05-28 作者:贺鹏 打印
- 上一条:习声回响·博物致知丨“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
- 下一条:畅享“文旅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