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6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迎着“薯光” 致富路上大步走

来源: 发布日期:2021-02-26   打印
  “马学亮正月初六就开始卖红薯苗啦。”消息迅速在渑池县天池镇传开。许多人难以置信:“不会吧?谷雨前后才能种植红薯,现在往哪种?”
  
  带着同样的疑问,记者专程来到马学亮设在天池镇石泉村北侧的薯苗繁育基地,只见一排排日光大棚列阵而立,绿油油的红薯苗茎粗叶肥、生机盎然。
  
  “正月初六卖的12万棵薯苗,是一些农户用来扩繁薯苗呢。扩繁就是把这个棚里的红薯苗剪下移植到另一个棚里,每棵至少可扩繁8棵。”马学亮说,“红薯苗可以像割韭菜一样,剪一茬再上来一茬。从现在可以持续卖到夏季小麦收割后。”
  
  今年42岁的马学亮是天池镇贾沟村人,妻子不幸患上重病,他为了给妻子治病,花光了积蓄,卖掉了大货车,欠下了外债,成了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把家迁到了镇里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2018年,马学亮经过认真考察,发现种红薯是个不错的门路,便和别人合伙栽种了300亩红薯,他自己种了30多亩。当年,他靠种红薯一项收入十几万元,一举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近两年,马学亮每年除了自己种下几十亩红薯外,还利用自身优势建起了红薯种苗繁育基地,专门聘请周口、开封的农技人员给予技术指导。他培育的都是深受农户和消费者欢迎的西瓜红、龙九、商薯19、烟薯25等新品种薯苗,每到红薯栽种季节,第一茬刚收割下来,就被抢购一空,还吸引了邻县的种植户前来采购。如今,马学亮成了当地有名的脱贫致富带头人。
  
  今年,马学亮一下子承包了30个蔬菜大棚,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他除了把15个暖棚用作扩繁薯苗,还打算把其余的15个冷棚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吸收更多贫困户进行红薯育苗。
  
  “等这几天冷空气过去,我就带领大家开始干。”马学亮脸上透着坚定和自信,“等红薯苗销售完,我打算建一个红薯条加工厂,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带领父老乡亲一起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
( 编辑:李建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