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自去年以来,渑池县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多渠道征集群众诉求,有步骤开展各项工作,推动了一批民生实事落地见效。特别是今年以来,在充分听取群众建议后,经前期周密谋划,该县将“6+1”工作(马骐大剧院、曲剧博物馆、曲剧公园、曲剧社区、梨园小剧场、戏曲明星村及渑池县曲剧团建设)作为传承弘扬曲剧艺术、打造“曲剧之乡”文化品牌的重要抓手,写入渑池县十三届县委全会工作报告中,并成立筹建专班,紧锣密鼓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自今日起,本报将深入挖掘渑池县曲剧文化,推出“渑池曲剧奋进史”系列报道,以飨读者。 任何事物的繁荣都非一日之功,正如古语所言:“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近日,渑池马骐大剧院正式启用,与此同时,渑池县曲剧团在会盟广场连续三天开展义演。纵使天公不作美、阴雨连绵,现场观众依旧热情不减,喝彩声此起彼伏,而在剧团拥有14.3万粉丝的官方账号同步直播中,也吸引了不少观众观看并留言。曲剧为何在这块古老的仰韶大地上拥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老百姓热爱曲剧的根源究竟何在? 历史渊源:千年传承底蕴深厚 中国戏曲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融合发展而成的综合舞台艺术,起源于原始歌舞,经过先秦俳优、汉代百戏、唐代参军戏等阶段,至宋元时期形成完整艺术体系。 《竹书纪年》载:“有虞氏舜作《大韶》之乐。”大韶是中国古代舜帝时期形成的集诗、乐、舞于一体的宫廷雅乐。《尚书》记载,舜即天子位后,“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据传,韶山为渑池境内最高峰,舜帝巡守时,因见该山形胜,便在此演奏大韶,当时的渑池百姓聚集此处,听着音乐载歌载舞,此山也因此得名。由此可见,舜帝时期,渑池本土的先民就已经与音乐和舞蹈有了深度接触。 据《渑池县志》记载,周平王东迁后,渑池先属王畿之地,春秋时归晋,战国时归韩,秦灭韩后置三川郡,汉时始置县。其间,秦赵会盟于此,筑高台,赵王鼓瑟、秦王击缶。据此推论,会盟之时,表面上两国修好,宫廷雅乐和歌舞必不可少,而只有在舞乐兴酣之际,秦王才会借机让赵王鼓瑟。 《渑池县志大事记》记载,公元前149年,汉景帝狩猎于渑池榖水滨;公元644年,唐太宗狩猎于天池;公元677年,渑池治西建紫桂宫(后改为芳桂宫),公元680年至683年,唐高宗先后三次至此地;公元1011年,宋真宗留宿渑池;公元1703年,清康熙帝西巡东归时留宿渑池……而历史上帝王出行之时都会带着乐队。此外,渑池还有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十盘。十盘相传是唐代宫廷乐,以打击乐与吹奏乐结合为特色,基本调式为古乐“凡字调”。据天池镇张吕村村民介绍,十盘是该村最先出现的,后传至果园乡东安头村。因该村有吕王坟,据传其中葬着汉初吕后分封的吕姓王,十盘最初是祭祀乐。由此可见,从古至今,宫廷雅乐便与渑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前,渑池本土的民间戏曲——镢把戏也为人所熟知。它起源于元末明初,由黄河漕运拉纤时的船工号子演变而来,清末民初时融入怀梆的唱腔音乐元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戏。 以上所述,无不从侧面证明:几千年来,不管是宫廷雅乐还是民间音乐,渑池县都有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渑池人对音乐艺术的挚爱。 地理优势:东西分界得天独厚 渑池县地处豫西,东连洛阳,西接崤函,北临黄河,南望熊耳,境内山地、丘陵、盆地、平地等多种地理面貌并存,民风民俗大同小异,几千年来因地处交通要道,形成了独具韵味的人文环境。 渑池县地形多变,北部以东崤山为标志的山区连绵起伏,南部则是以西崤山(亦称南大岭)为主体的丘陵地带,中部地区则是涧河盆地。再加上岱嵋山、熊耳山等主要山脉以及涧河、洪阳河、涧口河等境内主要河流,共同构成了渑池县独特的地理风貌。这些自然资源的分布对渑池县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齐鲁、燕赵、晋陕、荆楚、川渝……来自四面八方不同民风民俗的人,只要路经渑池,就会略作停留。从地理上讲,渑池是平原与高原的交会处,北方与南方的融汇点,一定程度上来说,其独特的环境造就了其兼容并蓄的特点。春秋、战国、西汉、东汉,再到隋、唐、宋、元、明、清,基本上每个朝代,渑池都作为连接东西、畅通南北的交通枢纽,虽因政治因素而重要性程度略有不同,却一直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中,阳壶古道、崤函古道等以渑池为中转点,将太原、洛阳、西安等联系在一起,进而辐射全国。 值得一提的是发源于河东盐池贸易的晋商,自先秦兴起,至于明清兴盛,其向南通商的贸易路线,其中一条便是走渑池境内的阳壶古道。而北宋时,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进京参加科举,回到四川老家,都是从渑池经过。 公元1265年,渑池县已经有北厘山西公庙舞楼;公元1310年,已有昭齐侯舞亭;至明清时,渑池境内建起的戏楼更多。据《渑池县志》记载,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民间文化活动均系群众自发开展,农闲多活动,农忙不活动。而戏楼、土剧院则是广大农村开展文娱活动的主要场所,其一般设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的乡镇(大村)中。正因为几千年来往来不绝的驿客旅人,为渑池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活力,滋养了渑池县民众的艺术生活,才逐渐形成了以镢把戏为代表的地方戏曲,也造就了以渑池曲剧为代表的艺术辉煌。 时代造就:曲艺汇聚蓬勃发展 清末民初,渑池县的民间戏剧活动较为频繁,较受本地群众欢迎和曾在渑池演出过的剧种有曲剧、蒲剧、秦腔、越调、怀梆、豫剧(靠山簧)、眉户、京剧、花鼓调、阳高腔等,曲艺则有大鼓书和河南坠子。其中主要的表演团体有六班戏、南庄村蒲剧团、河南梆子剧团、下马头村越调戏班、怀梆剧团、乔岭村曲剧团等。 六班戏是公元1899年由当时的知县主持成立的一个以县衙门六班为主的豫剧团(后改为蒲剧),当时有演职人员60余人,主要演出《抱琵琶》《下陈州》《铡美案》等。南庄村蒲剧团成立于1914年,冬闲时排练,春节、庙会时演出。河北梆子剧团于1923年由张姓家族组成。 当时的渑池民间戏剧活动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据记载,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普查,当时全县共有戏楼180座、庙会96个,分布在15个公社72个村。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前期,渑池县的广大农村仍沿用旧戏楼演戏。1965年英豪公社率先建起一座可供专业剧团演出的土剧院,此后各公社及行政村相继建起一批规模不等的土剧院,才结束了旧戏楼演戏的历史。 1952年,渑池县恢复和新建了72个业余剧团。1964年年底统计显示,当时全县共有业余剧团137个。业余剧团一般在冬春农闲季节排练演出,春节期间最为热闹。 渑池县曲剧团这一专业团体落户渑池、扎根渑池、服务渑池有得天独厚的群众基础。这为曲剧事业在渑池县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 编辑:tln ) |
“渑池曲剧奋进史”系列报道之一
曲剧扎根渑池的渊源
本报记者 王超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21 打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