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塬上,秋意正浓。 近日,记者走进陕州区西张村镇前关村,修葺一新的水井旁,村民脸上洋溢着舒心的笑容;连绵的果园里,成熟的果实挂满枝头;村委会大院的蒲剧表演现场回荡着欢声笑语,处处展现着乡村的活力与和谐。 这一切背后,凝聚着一位驻村第一书记的心血与汗水。今年2月17日,来自河南警察学院的杨义科来到前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短短7个多月,他扎根乡土,情系农家,用真情帮扶百姓,以实干诠释担当,带领村民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驻村首先要‘驻’进群众心里。”这是杨义科到任后最深的感触。面对陌生的环境、繁重的任务,他没有丝毫退缩,到村伊始便扑下身子,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通过实地走访、入户调研、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迅速掌握村情民意。10个村民小组437户1331人,特别是243户脱贫户、14户监测户的情况,他都一一记在心头。 “杨书记没有架子,肯听我们唠叨,能帮我们想办法。”这是村民对他的一致评价。从解决邻里纠纷到落实帮扶政策,从宣传党的理论到谋划产业发展,他很快完成了从高校干部到乡村干部的角色转变,成了村民信赖的“贴心人”。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在前关村,水是困扰大家多年的一块儿“心病”。春夏季节缺水严重,每天仅供水4小时,严重影响村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面对这一难题,杨义科积极奔走。5月,他争取到5万元捐赠资金,迅速组织维修村西大口井。铺设水管、架设电线、挪移水塔……5月23日,工程完工通水,供水时间从每天4小时提升至12小时,村民用水困难得到初步缓解。 这只是第一步,在他的积极协调下,一项更为根本的解决方案正在实施:利用学院近9万元的捐助资金,从水源相对充足的邻村铺设一条长约950米的管道至前关村,完工后将实现24小时不间断供水,彻底解决村民的用水难题。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前关村以果树种植和养殖业为主,但销售渠道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如何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是杨义科心里始终思考的重点。 为此,他主动当起了“网络销售员”。微信朋友圈、微信群、抖音平台都成了他推广前关村水果的阵地。“这是咱们前关村的苹果,脆甜可口……”一条条充满乡土气息的推广信息“霸屏”各网络平台,带着真诚,也带着责任。截至目前,他已帮村民销售2.2万斤水果,销售额达8万元,有效解决了“销售难”的问题。 为加强党建引领,落实帮扶政策,杨义科指导村党支部按要求开展“三会一课”,积极培养党员后备干部2名;帮助6户村民取得无息贷款共计30万元。邀请蒲剧团在国庆、中秋“双节”前到村开展戏剧演出,借助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将党的好政策及时讲解给村民,进一步促进乡村文明建设,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杨义科说,未来,他将和前关村的干部群众一起,继续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努力让前关村的产业更加兴旺、环境更加优美、乡风更加文明、生活更加富裕,在崤函大地上共同绘就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 编辑:wlh ) |
“记录乡村振兴一线 聚焦驻村第一书记”系列报道之三
“驻”进心里 “帮”出实效
本报记者 侯鹏云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16 打印

- 上一条:一场跨越千里的暖心捐赠
- 下一条:我市“敬老月”活动暨“养老服务消费季”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