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6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我市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筑牢幸福梦 铺就振兴路

本报记者 王婉媚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9-23   打印

  农村新居错落有致,通村道路平坦宽阔,现代农业扎根沃土,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群众钱袋鼓了笑容多了……金秋时节,崤函大地广袤田野承载着丰收的梦想,演绎着精彩的蝶变。这是三门峡在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新征程中,向人民群众交出的沉甸甸的答卷。

  三门峡市曾是河南省贫困发生率最高、易地搬迁任务最重的地区之一,全省贫困发生率最高的贫困县和非贫困县都在这里。

  2016年9月市第七次党代会以来,三门峡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和“三农”工作重要论述精神为指引,牢记领袖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扛牢扛稳打赢脱贫攻坚战政治责任,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2020年年底,全市22.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4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卢氏县提前一年脱贫摘帽,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肯定,在全省复制,在全国推广。

  脱贫不松劲,摘帽不解甲。两年多来,我市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以“守底线、抓三有、可持续、促振兴”为工作主线,统筹推进政策体系、工作机制、项目资金、人员队伍等有效衔接,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5月12日,从全省2022年度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会上传来喜讯,我市在河南省2021年度巩固脱贫成果后评估中荣获“好”等次。

  五级书记齐抓振兴。我市坚持五级书记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市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市委常委联系县(市、区),市级领导干部联系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任务重的乡(镇),经常到县、乡、村开展督查督导,现场办公、解决问题。

  全市上下聚焦重点、聚焦难点、聚焦特点,点、线、面一起抓,压实各级责任,做到各项工作有安排、有部署、有检查、有评估、有结果。

  助力特色产业发展。聚焦林果业、食用菌、中药材、烟叶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我市出台《关于在全市开展金融服务支持乡村产业振兴专项行动的实施意见》,推动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特色优势主导产业深入发展。截至8月底,全市脱贫人口小额信贷累计贷款金额超过50亿元,余额户贷率40.44%,位居全省前列;全市苹果种植面积180万亩、产量22亿公斤,面积、产量均居全省第一;食用菌栽培由2016年的1.8亿袋发展到4.5亿袋,产量居全省第四。

  着力提高群众收入。通过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带动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我市把群众引入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利益链,全市脱贫户和监测对象户均拥有2项以上产业支撑,有劳动能力、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脱贫户实现户户有产业支撑、家家有产业项目;全市“5个1”专项行动共覆盖受益群众96268人次,76个靠近城镇的安置点集体经济收入近6000万元,45%以上的安置点集体经济接近属地中心村集体经济平均水平;全市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就业率达100%,基本实现每户群众都有2项以上稳定收入渠道的目标,确保所有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我市坚持把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场硬仗来打,聚焦“厕所革命”、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实行专班党支部引领推进,在开展“六清”、治理“六乱”基础上,通过“微改造、巧植入、精提升”和 以“村口五有”“村内五园”“庭院五美”为主要内容的“三五创建”,再造乡村形象;通过“环境+产业”“环境+群众”“环境+文明”等,坚持结合、融合、嵌入,实现一举多效。

  从脱贫攻坚迈向乡村振兴,任务仍然艰巨。全市上下将牢记“国之大者”,继续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奋力书写乡村振兴壮丽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