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6年国考报名将普通岗位年龄放宽至38岁、研究生放宽至43岁,四川、浙江等地也相继放宽事业单位招聘年龄限制。这一政策调整打破了横亘职场多年的“35岁门槛”,不仅引发社会对就业公平的热烈讨论,也为破解年龄歧视、释放人力资源活力提供了制度突破口。 打破年龄桎梏,是对人才价值的理性回归。35岁本应是职业生涯的黄金期——既有10余年实践积累的专业沉淀,又具备家庭责任催生的抗压能力与稳定性。然而,“35岁门槛”却将不少人才挡在门外。四川眉山、遂宁等地的新政,通过差异化年龄设计,既尊重了学历与经验的梯度价值,又为不同群体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正如一位求职者所言:“年龄限制放宽后,我终于能凭业绩和能力而非身份证上的数字竞争岗位。” 破除就业歧视,是社会公平的必然要求。从国考年龄放宽引发的全民热议,到地方事业单位率先“破冰”,政策调整的背后是对民生诉求的积极回应。四川明确“支持企业放宽用工年龄限制”的政策导向,与事业单位改革形成呼应,有望推动全社会形成“年龄无优劣,实干论英雄”的就业文化。 从“年龄门槛”到“能力标杆”,这场招聘制度的改革,不仅是对个体价值的尊重,还是社会治理理念的进步。期待更多地方以四川等地为范本,让每个奋斗者都能在公平的赛道上,与时代同频共振,书写“不负韶华,何惧年龄”的职场新篇章。 ( 编辑:tln ) |
打破年龄桎梏 让人才价值与时代同行
葛洋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0-23 打印

- 上一条:古训新解:中华诚信文化里的 “天道与人道”
- 下一条:最后一页


豫公网安备 4112020200004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