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2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区域 > 正文

细“治”入微丨文化“活”起来 基层“智”起来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8-01   打印
大河网讯 产业兴旺,百姓富足,环境优美,生活便利,乡风文明,活动丰富,管理高效,凝聚力强……新时代新农村的特点,新乡县翟坡镇东大阳堤村全部拥有。

这个以前穷、乱、散、差的落后村,是如何“蝶变”成为一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从软弱涣散,到治理有序,从破旧无序,到现代社区,东大阳堤村走过了一条怎样的道路?有着怎样的探索和实践?大河网记者走进东大阳堤村,探访这个党建提质、产业提级、治理提能的村庄。

接过烂摊子,建立强堡垒

从远近闻名的脏乱差村,到闻名遐迩的全国文明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东大阳堤村“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的节点是在2008年。

在这一年,陈来胜回到村里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当时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宗族矛盾十分突出,存在着长期的治安和发展滞后问题。”陈来胜告诉记者,其严重程度甚至导致了连续两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无法完成。

为了改变东大阳堤村的面貌,当年乡镇党委经过调查研究,决定选择有责任担当、有支付能力的村民党员担任村支书。

当时的陈来胜经营着新乡县第一家快递公司,生意红火,利润可观。考虑再三后,不顾家人的反对,他接过了这个“烫手山芋”。

俗话说,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在充分学习思考和考察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陈来胜认识到治穷治乱,必须首先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随后,在工作实践中,通过“建强一个堡垒,抓好三支队伍,健全五个机制”,逐步探索出了一套有效管用的乡村治理办法,简称“一三五”工作法。

东大阳堤村创新实施的“一三五”工作法,是以建强基层党组织为核心,通过打造“智慧党建”平台、完善党员考评管理等举措强化党建引领,同步抓好村“三委”、党员和村民代表三支队伍建设,在开展网格化管理的同时,健全民主决策、综合治理、为民服务、文化建设和有效监督五大机制,构建起责任明确、运转高效的网格化管理体系,形成党组织统领、多方参与、机制保障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我们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建强基层党组织堡垒,构建‘党建+网格’治理模式,实现乡村治理效能提升。”陈来胜告诉记者。

据了解,村党支部依托“智慧党建”平台和网格化管理体系,将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志愿者纳入三级网格,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机制。线下通过走访、月末例会收集民意,线上利用数字平台实时反馈,确保民主决策、综合治理、为民服务等五大机制高效运转。陈来胜说,党建与网格的深度融合,既强化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又实现了问题快速响应和精准解决,推动形成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上交”的良性治理格局。

在“党建+网格”双轮驱动下,东大阳堤村治理成效显著。民主决策通过“村民代表提案制”规范运行,民生服务实现基础设施全覆盖、福利普惠化;文化培育以“1+9+N”模式激活群众参与,涌现大批文明典型;监督机制依托“三公开”和智慧平台确保权力透明。网格化管理与党建统领相结合,不仅提升了基层治理精细化水平,更推动了乡风文明、生态宜居、民生改善的全面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引进产业提升幸福指数

有一组数据,可以说明东大阳堤村的变化:11年前,村里有300多人外出打工;如今,只有47个人在外打工。

“村里的人几乎都在附近上班,这里并不存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的问题。”东大阳堤村办公室主任王培说,这要得益于“沉睡资产”的盘活。

陈来胜说,这道理那道理,带领群众致富才是硬道理。要想让群众依靠你支持你,必须得带领群众致富。2010年,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激活村集体“沉睡资产”,收回“特权资产”,整合利用坑地、荒地277亩,盘活废旧、闲置厂房3.4万余平方米,为增加集体收入打下基础。

村里先后引进共威机械、宏达振动、百川锁业、亿卓振动、农村淘宝、宏丰停车设备、旭日科技等大小13家企业,为村内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让全村群众实现充分就业。在此基础上,东大阳堤村2024年村民平均收入3.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近300万元。

腰包鼓起来的同时,居住环境也“靓”起来。如今的东大阳堤村,已建成国家森林乡村,独栋别墅,整齐楼房,绿树成荫,园径幽深,曾经破落的村落蝶变成花园式新村。

这座花园式新村,是从2008年10月开始建设的,前后用了4年时间,东大阳堤村建成了总面积13万平方米的高低有序、功能齐全的社区新村。“我们村的环境、绿化、空气都好,说实在话,大伙儿的幸福指数确实高得很。”今年67岁的村民陈来杰说。

“面子”上漂亮的同时,东大阳堤村“里子”的数据也足够漂亮。目前,这个新建的幸福社区已实现七通两入地(即道路通、自来水通、监控通、污水通、雨水通、燃气通、暖气通,强电和弱电入地),清洁能源普及率100%,暖气100%入户,公共场所100%亮化,绿化面积50%以上。全村实行生活垃圾分类,农户参与率100%。

文化活起来,文明树起来

东大阳堤村之前的脏乱差,和当地的“土壤”密不可分。

担任村支书后,陈来胜经过调研发现,东大阳堤村的人文环境出了大问题。文化搞不好,村民修养上不去,自然就会出现打架斗殴、矛盾丛生等问题。

他明白,只有把群众组织起来,让群众参与到乡村治理当中,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农村有句土话,干部干群众看,后面还有人捣乱。”陈来胜说,干部干得再多再累,如果干不到群众心里,群众就不会认可你支持你。唯有文化活起来、文明树起来、村民乐起来,乡村才能兴起来。

如今,这个常住人口2000余人的村庄,成立了军鼓队、广场舞队、老年腰鼓队、大鼓队、旗袍走秀队、夕阳红舞蹈队等9支200多人的文化宣传队。同时,高标准建成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包含便民服务站、图书室、理论宣讲室、村史馆、老年日间照料室等室内服务设施和文化广场、健身广场、文化长廊等室外服务设施。

如今,东大阳堤村已经连续17年举办了篮球比赛活动、戏剧下乡进村活动。陈来胜说,他们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建立了红白理事会、书法协会、戏迷协会、志愿服务队等组织,探索出了月月有文化主题的活动机制。

通过将文明理念转化为群众的自觉,东大阳堤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活动当中,有效提升了村民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促进了乡风文明建设。

乡村治理提“智”增“质”

东大阳堤村社区后半部,是几栋高层建筑,每个单元楼下方都设置了一个镜头朝上的摄像头。

王培说,这是高空抛物监测设备,是“数字东大阳”乡村治理平台的一部分,可以实现对每个楼层、每一户窗户的全天24小时不间断监测。为了防备电动车通过电梯上楼,他们还安装了电梯阻车系统。一旦电动车进入电梯,电梯便会发出警报、停止运行。

通过这一平台,东大阳堤村实现了环保监控、安全防控、物业管理数字化。

东大阳堤村里面的电视,和别的村子的有所不同。

今年60多岁的村民孙文龙,打开客厅的电视后,首屏右侧是村庄政务公开栏目,除了有基层党建、三务公开、社区监控、智慧乡村等版块,还有社区动态、乡村新闻、文化活动、社区风采等版块。

乡村治理,也要紧跟时代。陈来胜说,东大阳堤村开始走数字化治理新模式,通过搭建“小社区 大综治”综合治理平台,对财务报表进行月度公开,对文化活动进行定点通知,最大程度方便了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年村民。

通过搭建线上智慧治理平台,为群众开通了智慧社区App、微信群等渠道,群众可随时反馈生活难题或提出建议,形成“群众一键下单、干部即时响应”的快速处置机制。

谈到东大阳堤村未来的规划,陈来胜说,下一步,他们计划投资15亿元,打造“乡村人才培育调研中心”及“红色文化旅游节”项目,带动餐饮、零售、住宿、电商等多种行业共同发展,形成“康养+医养+旅游”产业链,让东大阳堤村步入产业提级的快车道。

记者手记

东大阳堤村办公室主任王培的另一个身份是村里的讲解员,她用亲身的经历和转型解读着村庄这些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她说,以前村里的年轻人都想着出去,女孩都想着早点嫁出去,逃离这个村子。20岁就嫁出去的她,看到这些年村子发生的巨大变化,选择回来工作。

王培是东大阳堤村年轻一代的缩影。他们的回归,背后是深入乡村肌理的先进的治理模式。通过建立强而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带好村“三委”、党员和村民代表三支队伍,村子建立起了民主决策、综合治理、为民服务、文化建设、有效监督五个机制。

也正是在这样的机制下,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不断增强,全体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强力推进着乡村治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党员队伍和基层班子,用“幸福指数”换来了“美丽乡村”的图景。


( 编辑:yc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