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01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一城风华 四时诗画

策划/综合新闻部 文/本报记者 王梦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7-31   打印

  黄河入豫第一湾灵宝东古驿段,沿黄公路与黄河相伴同行,在晚霞映照下,绘就一幅生态和谐、造福人民的美丽画卷。 刘涝慈 摄

  函谷关景区“白天+夜晚”精彩节目不断,吸引游客纷纷前来游玩。 本报记者 孙猛 摄

  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向世人展示跨越百年的历史沉淀与文化魅力。 本报记者 孙猛 摄

  位于陕州公园内的宝轮寺塔,周边郁郁葱葱,幽静典雅。张春光 摄

  自7月3日三门峡水利枢纽调水调沙后,黄河岸边露出近千亩滩涂,碧草如茵,形成壮美草原景观。 本报记者 孙猛 摄

  “地下四合院”——陕州地坑院具有“冬暖夏凉”的特性,夏季游览可感受自然温度调节效果。 本报记者 孙猛 摄

  觅一方清幽之地,卢氏县官道口镇新坪村的山水隐庐精品民宿吸引游客前来消夏避暑。 本报记者 孙猛 摄

  豫西大峡谷景区内飞瀑高悬,溪流淙淙,潭幽池清,是属于夏季的独特风景。 本报记者 孙猛 摄

  一排排楼房鳞次栉比,像一排排彩色积木,装点着这座城市。本报记者 孙猛 摄

  如果三门峡是一幅长卷,婉约、秀美、雄阔、厚重……你最想看哪一帧?

  仰韶文化、老子文化、虢国文化、黄河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诸多文人墨客先后在这里留下动人诗篇。跨越历史烟云,今天的三门峡身披熠熠华裳,将诗意美学融入城市血脉,沉淀出了独特的城市美学、生活美学和发展美学。

  陕州地坑院、灵宝函谷关、宝轮寺塔、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地标光彩夺目,特色村镇生机勃勃,公共空间不断延伸,绿意加速铺展,温润厚重的城市气质浸润了一方水土,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感受着更多的美好。如今,这份美好正以更加鲜活的姿态生长,“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愿景,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与行动中,一步步化为现实。

  三门峡如诗,这里有人文的浪漫、自然的慷慨,也有拐角的惊喜、不期的相遇。日日匆匆赶路的人们,不妨偶尔驻足,拥抱这里倾泻的晨光、浪漫的夜空,让时间静静流淌,让诗意慢慢浸润,让心灵得到滋养。


( 编辑: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