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8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异地视察促协同 崤函沃土绘新卷——驻郑全国、省人大代表到三门峡市开展集中视察侧记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1-07   打印

  秋末冬初的崤函大地,层林尽染,蕴藏着收获的喜悦与奋进的激情。11月4日至7日,市人大常委会组织驻郑全国、省人大代表和部分市人大代表奔赴三门峡市,开展为期四天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集中视察。

  从现代化的工厂车间到硕果累累的田园乡野,从承载千年文明的历史遗迹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视察组的足迹遍及十余个具有代表性的视察点。这不仅是一次跨越地理空间的实地调研,更是一次触及发展脉搏的深度思考。

  代表们一路行、一路看,一路议、一路思,在与三门峡干部群众的深入交流中,感受着这座黄河明珠城市的蓬勃活力与奋进姿态。

  从“资源依赖”到“创新驱动”的精彩蝶变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昔日,李白笔下黄河的雄浑,与这片土地上富集的矿产资源相映成辉。三门峡,这座因黄河第一坝而兴的城市,曾以“黄金之城”、“铝业重镇”闻名。如今,这座资源型城市如何摆脱“路径依赖”,助推高质量发展?这也是视察组首个想要了解的内容。

  视察首站来到灵宝市先进制造业开发区科创中心,这里,现代化的园区布局与前沿的科技展示令人耳目一新,特别是以铜箔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正朝着产业链、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的方向突破,奋力打造着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增长极。代表们感慨:“创新正在这里迸发出最活跃的因子。”

  创新的活力在宝鑫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得到了更具象的呈现。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宝鑫电子专注于高端动力电池用锂电铜箔的研发生产。在其年产4万吨动力锂电池负极专用铜箔项目现场,当了解到该项目达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8亿元,并成为灵宝打造“中国铜箔谷”的重点支撑项目时,代表们纷纷驻足,详细询问技术细节与市场前景。

  “从‘按吨卖’的初级矿产,到‘按克卖’的高端铜箔,这不仅是产品价值的跃升,更是发展理念的深刻变革。”全国人大代表、河南欧帕工业机器人有限公司数控员孙志光在视察后深有感触地说,“三门峡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上,思路清晰,举措有力。特别是围绕优势资源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做法,对于郑州乃至全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都具有借鉴意义。”

  代表们认识到,三门峡的“产业强市”之路,已不再是单纯依赖资源的原始积累,而是依托资源但不困于资源,正以创新为笔,蘸取科技的浓墨,在崤函大地上描绘出一幅“材料新城”和“高端制造之城”的壮丽画卷。那遍布全域的7种全省储量第一的矿产,尤其是铼、镓等“三稀”金属,不再是沉睡地底的财富,而是撬动未来产业革命的战略支点。

  绿水青山间的“金山银山”实践

  “五山四陵一分川”的特殊地貌,赋予了三门峡发展特色农业的天然优势。视察组的车辆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上,窗外是连绵的黄土塬和点缀其间的果园,一派浓郁的乡村风情。

  在寺河乡苹果小镇,虽已初冬,但空气中仍弥漫着丰收的甘甜。“灵宝苹果”品牌价值突破200亿元,稳坐全国县级苹果品牌价值头把交椅。代表们走进果园,与当地干部、果农深入交流,了解矮砧密植、品牌打造、市场营销以及和美乡村建设的推进情况。一颗颗红彤彤的苹果,不仅是村民的“致富果”,更是三门峡立足资源禀赋、发展特色农业的生动缩影。

  “这里的高山、富硒环境,赋予了农产品独特的品质。”全国人大代表、好想你健康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石聚彬对这里的特色农业赞不绝口,“三门峡将特色资源转化为市场优势的品牌化道路走得非常扎实。‘灵宝苹果’、‘仰韶酒业’都是成功的范例。这对于我们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振兴很有启发,就是要立足‘特’字,做足‘优’字,把一方水土养育的独特物产,实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打造成富民强村的支柱产业。”

  仰韶酒业的生产车间里,酒香与历史厚重感交织在一起。代表们先后参观了酿酒车间、储酒窖和文化展厅,了解仰韶酒的酿造工艺、历史传承和品牌发展。从古老的陶制酒器到现代化的生产流水线,从传统酿造技艺到科技创新赋能,仰韶酒业将仰韶文化与酒文化深度融合,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彩陶坊”系列产品,成为“豫酒振兴”标杆,更将“文化+”的理念融入品牌血脉,实现了产业与文化的比翼齐飞。

  “一杯仰韶酒,半部华夏史。”省人大代表、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党总支书记乔宗旺深有感触地说,三门峡将特色产业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既做强了产业,又弘扬了文化,这种发展模式极具借鉴意义。

  这片“特色宝地”,正向人们展示着: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同样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古今交汇处的保护与传承

  视察的行程,也是一趟穿越时空的文明溯源之旅。“从‘最早中国’走来,向现代新城迈进。”三门峡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蓬勃的产业活力和富庶的特色资源,更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生态环境。

  在灵宝市函谷关历史文化功能区,古朴的关楼矗立在山谷之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姿依旧。这里是我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更是老子著述《道德经》的圣地。代表们沿着青石板路漫步,聆听“紫气东来”“公孙白马”“鸡鸣狗盗”等脍炙人口的成语故事,感受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函谷关不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是一座文化丰碑。”省人大代表、河南省聚宝楼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设计师赵国安驻足沉思,他表示,三门峡对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活化利用,让古老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文化传承不是简单的保护,而是要让文物‘活’起来,让更多人了解历史、感受文化。三门峡的实践让我们看到,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可以相得益彰,既守护了文明根脉,又带动了群众增收。”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仰韶仙门山,仙文化与酒文化、仰韶文化巧妙融合,构成了一幅独特的文旅画卷。醉仙洞、醉仙湖、醉仙居……山水之间,流淌着的是文化与自然的和谐乐章。

  在虢国博物馆,这座建立在西周虢国墓地遗址上的专题博物馆,以其精美的青铜器、玉器和气势恢宏的车马坑阵,将“虢风遗韵”展现得淋漓尽致。代表们穿行于“虢旗猎猎”“吉金灿灿”“美玉灼灼”等展厅,仿佛聆听着来自西周时期的古老回响。

  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文物局局长顾万发表示:“近年来,三门峡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采取一系列扎实举措,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传承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从史前灿烂的仰韶文化,到周代辉煌的虢国文化,再到影响深远的老子道家文化,这里历史脉络清晰、文化底蕴深厚,逐步构建起文旅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这些成功实践,为我们各地深入挖掘和展示本土历史文化资源,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提供了宝贵经验和重要借鉴。”

  天鹅湖畔的绿色篇章

  三门峡大坝,矗立于黄河中游豫晋陕交界处,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如今,它仍在黄河水沙调控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更成为一座记录着成功与挫折、人与自然博弈的立体丰碑。

  代表们沿大坝而行,脚下是奔腾不息的黄河水,眼前是巍然屹立的混凝土巨构。大家一边听取工程历史与运行情况的介绍,一边驻足凝视,真切感受这座“丰碑”在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鲜活生命力。

  “归来兮,黄河安澜;翩跹兮,天鹅振翅。”视察的最后一程,聚焦于三门峡最动人的生态名片——天鹅湖。在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辽阔的水面波光粼粼,数百只洁白的天鹅或悠然游弋,或振翅高飞,与远山近城构成一幅绝美的生态画卷。

  代表们边走边议,详细了解三门峡市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尤其是在湿地修复、水质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所做的努力。率先建成的沿黄生态廊道,像一条绿色的丝带,串联起黄河岸边的明珠,彰显着三门峡守护母亲河、实现绿色发展的决心。

  省人大代表、思念食品有限公司工会主席鲁胜芳被这片生态美景深深打动:“在这里,我真正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成果。三门峡把生态保护放在了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这才有了今天人与自然如此和谐动人的场景。这种对生态的敬畏和持之以恒的投入,值得我们学习。”

  为期四天的视察紧凑而充实。从产业转型的铿锵步伐,到特色农业的欣欣向荣;从文明源流的深厚滋养,到生态保护的卓越成效,三门峡市给代表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代表们一致认为,此次视察行程紧凑、内容丰实,是一次开阔眼界、学习经验、启发思路之行。他们深切感受到了三门峡市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和城市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大家表示,将以此次视察为契机,认真梳理总结三门峡市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探索出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郑州发展实际,深入思考研究,积极转化运用。要进一步履行好人大代表职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建有用之言、献务实之策,为助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现代化建设、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记者 董艳竹

  编辑:赵宸

  值班统筹:李瑞蕊


( 编辑: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