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静怡)暮秋至,冬欲来。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沿黄生态廊道天鹅湾湿地,近百只白天鹅已经归来,岸上的芦苇随风摇曳,给远处的黄河增添了几分灵动。 近年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为抓手,按照“一廊、两带、三河、四中心、五园、六业”建设思路,把沿黄廊道打造成为生态廊道、文化廊道、幸福廊道。 “一廊”即打造一条集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产业振兴于一体的复合型生态廊道。沿黄生态廊道示范区段全长25.5公里,涵盖11.7公里支线道路、2座桥梁、沿线6000亩绿化、1.55万亩湿地生态修复、8座公厕、10个停车场、53个微景点等,通过路、桥、流域治理与绿化景观打造精心融合,绘就了一幅水清、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图景。 “两带”即着力打造黄河生态保护带和黄河文化传承带。将沿黄山水、林田湖草、白天鹅等自然风光与农耕文化、焦源文化、豫西戏曲、明清古枣林等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发展新格局。 “三河”即对淄阳河、好阳河、弘农涧河3条一级支流进行生态治理。实施河道疏浚、生态驳岸、截污纳管、植被修复、巡护步道等工程,全面恢复黄河支流生态,确保“清水入黄”。 “四中心”与“五园”则进一步丰富廊道功能与体验:湿地宣教中心、黄河文化发展中心、白天鹅保护中心、鸟类科普中心既是科教中心,也是游客的休憩驿站;5个以运动、梅花、荷花、明清古枣林、弘农文化为主题的游园散布廊道,为市民游客提供开放舒适的休闲空间,提升廊道整体层次感。 “六业”即依托沿黄生态廊道,振兴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高端制造、文旅康养、现代农业、科教产业、体育运动、新能源开发六大产业,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高端制造业领域围绕中金、宝武、大唐3个龙头企业,深入拓展上下游产业链,打造有色金属冶炼深加工、高端装备制造集群;文旅康养产业依托沿线自然景观与民俗文化资源,推动乡村旅游与康养产业发展;现代农业整合大豆、药枣、葡萄等特色农产品,通过规模化种植、科学化管理、精深化加工,助力乡村振兴;科教产业与体育运动聚焦职教园区,打造科教小镇并推动赛事落地;新能源开发则利用天然资源,发展风能、光伏、水力发电等新能源产业。 如今,沿黄生态廊道的发展成效已逐步显现:黄河湿地生态得到系统恢复,每年吸引近万只白天鹅越冬,进一步擦亮三门峡“天鹅之城”名片;沿线自然风光与人文典故形成生态文化景观带,每年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民宿、小吃、农副产品消费,年旅游消费超10亿元。 ( 编辑:tln ) |
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
奋力书写黄河流域 生态富民新答卷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1-06 打印



豫公网安备 4112020200004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