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6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一颗苹果的富民之路

策划/综合新闻部 文/本报记者 王梦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1-06   打印

  选育

  在灵宝市焦村镇高山果业脱毒苗木组培繁育基地,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苹果试管苗的继代培养。 本报记者 王夏叶 摄

  种植

  春日,灵宝市五亩乡乔原村果园里一派繁忙景象,果农忙着耕地、除草、疏花,为苹果丰产丰收打下基础。 谢小涛 摄

  田间管理

  灵宝市寺河乡闫村村成立社会化服务队和果树修剪队,定期给村民开展果树培训和技术培训。本报记者 王夏叶 摄

  采摘

  灵宝市苏村乡,果农将成熟的苹果采摘下来。 姚东民 摄

  运输

  陕州区西张村镇丁管营村苹果种植园里,农户将采摘的苹果装车送往集市收购点进行销售。 本报记者 张明 摄

  分拣

  在灵宝市苏村乡,当地农民对新鲜采摘的苹果进行精选、分拣。 姚东民 摄

  包装

  灵宝市高山天然果品有限责任公司苹果分拣包装车间内,配套安装有清洗烘干系统、智能分拣系统、包装系统等。 段景波 摄

  加工

  我市一咖啡店,用苹果汁做成的咖啡受到市民游客的欢迎。 本报记者 王夏叶 摄

  销售

  通过电商平台,主播们将灵宝市寺河山的红富士苹果销往全国各地。 段景波 摄

  卢氏县官道口镇果岭村千亩苹果园。 聂金锋 摄

  时下,三门峡各地的苹果园里,红彤彤的果实压弯枝头,映照着果农们灿烂的笑脸。一颗颗饱满的苹果,不仅承载着悠久的种植历史,更串联起一条从种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增收。

  三门峡苹果的故事,要从精心选育与科学种植说起。果农们秉承着对土地的敬畏与对品质的追求,选育适配本地气候土壤的优良品种,以标准化种植技术悉心培育每一株果树。从果园里的嫩芽初绽,到枝头的果实累累,每一步都凝聚着果农们的心血和期盼。当丰收的号角吹响,漫山遍野的苹果林挂满“红灯笼”,果农们穿梭其间采摘的身影,是对一年辛勤耕耘的最好回报。

  离开枝头的苹果,随即开启新的旅程,高效便捷的运输体系让这些“红果果”快速走向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市场。而在产业链的延伸中,三门峡苹果不仅作为鲜果销售,更催生出深加工、文旅融合等多元业态。

  如今,三门峡苹果产业已成为推动富民增收的强力引擎。以灵宝为代表的产区,依托百年种植历史与黄土高原优势产业带的禀赋,让苹果产业在这片土地上根深叶茂。全市苹果种植面积、产量与产值的亮眼数据背后,是无数农家的好日子,也是乡村振兴路上越走越宽的风景。


( 编辑: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