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9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 > 文化 > 正文

风情绝美冬至诗

□钱续坤
来源: 发布日期:2023-12-20   打印

  “日照数九冬至天,清霜风高未辞岁。又是一个平衡日,子线从南向北回。”《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2023年12月22日11时27分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冬至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古代的一个风俗节日,俗称“冬节”“亚岁”“日南至”“长至节”“天长节”“消寒节”等,民间更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古代的文人墨客也非常看重冬至,留下了不胜枚举的诗词歌赋,读来既隽永悠长又风情绝美。

  既然是风俗节,自然离不开美食。在我国的北方,每年冬至这天,不论贫富贵贱,饺子是必不可少的。有诗为证:“案板方方刀光寒,或菜或肉剁成馅。面团圆圆杖下扁,筷子取馅面中填。巧手捏出玲珑褶,皮薄馅大锅不沾。山西陈醋山东蒜,饺子浮沉几人馋?”不过冬至吃饺与春节食饺的含义有所不同,后者在新年与旧岁相交的时刻,饺子意味着更岁“交子”,因此春节食饺被认为是大吉大利;而前者主要含有消寒之意,民间还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谚。

  “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在南方地区,冬至则盛行吃汤圆,每逢冬至清晨,每家每户都会用糯米粉,包上糖、肉、菜、果等馅料,制作成圆团,不仅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还用于祭祖或者是赠送给亲朋好友表达节日祝愿。“颗颗圆圆想龙眼,耋龆爱吃要功夫。拌云慢舀银缸水,抟雪轻摩玉掌肤。推入汤锅驱白鸭,捞来糖碗滚黄珠。年年冬至家家煮,一岁潜添晓得无?”陈志岁的这首《汤圆》诗,详细而生动地描绘出古人在冬至这天制作汤圆以及吃汤圆的情景,汤圆之白之滑之嫩也被渲染到了极点。

  “诗圣”杜甫虽不是美食家,但是对冬至亦情有独钟,曾写有《小至》《冬至》《至后》等有关冬至的诗,其中《小至》诗曰:“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这首诗反映了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由眼前景物唤起了对故乡的回忆,所以诗人教儿斟酒,举杯畅饮。

  与杜甫有同样心情的还有宋代词人吴文英,其《西江月·丙午冬至》词曰:“添线绣床人倦,翻香罗幕烟斜。五更箫鼓贵人家。门外晓寒嘶马。帽压半檐朝雪,镜开千靥春霞。小帘沽酒看梅花。梦到林逋山下。”冬至节到,词人面对帘外,饮着美酒,看着梅花,情不自禁地想到被称为“梅妻鹤子”的林逋,心情超脱而惬意。

  事实上,古代的文人墨客都有漂泊在外的经历,他们总是借抒写冬至来寄托自己的悲欢离合。“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邯郸冬至夜思家》)——身在外地的白居易非常想念家里的亲人。“岁月难禁节物催,天涯回首意悲哀。十年人向三巴老,一夜阳从九地来。”(《冬至》)——陆游以冬至这一节气为特定背景,表达了对光阴流逝、岁月不可挽回的感慨。与陆游深有同感的还有宋朝的姜特立,其《冬至》诗云:“老来心绪怯年光,又见春来报一阳。未必暗添宫线永,只应先引鬓丝长。”

  在众多描写冬至的经典诗文中,最充满希望的还是苏轼的《冬至日独游吉祥寺》:“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具有百折不挠毅力的苏轼、乐观豁达的苏轼,总是给我们一种热爱生活善待生命的启示:无论处在什么恶劣的环境,总能在寒冷之中寻到温暖,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在绝望中找到转机。


( 编辑: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