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09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美丽湖滨:牢记嘱托勇奋进

文/图 本报记者 夏泽辉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8-11   打印

  石刻公园一角

  8月9日,天高云淡,秋风送爽。

  沿黄生态廊道(湖滨区段)石刻公园里,240余块形态各异、周身布满诗词的奇石傲然挺立在绿油油的草地上,仿佛穿越而来的“诗人”在自由吟唱。这些石刻的内容从先秦经典《诗经·甘棠》到贺敬之的《三门峡歌》,从大唐诗仙李白到宋代陕州隐士魏野,从三门天险到函谷雄关……唐诗宋词——这一中华文化的千年瑰宝,在这里得到完美展现。

  今年7月,由湖滨区承建的会兴渡口到王官湿地绿道提升工程黄河文化园石刻公园项目顺利完工。该公园以“唐风宋韵,厚重崤函”为主题,集奇石、书法、诗歌等传统文化于一体,集中展现三门峡区域留存的以唐宋诗词为主的历代优秀作品,人们在赏石的同时,能够充分感受领悟民族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魅力。

  湖滨区是中共三门峡市委、三门峡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三门峡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2021年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三门峡召开,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近一年来,33万湖滨儿女激情满怀,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指引,牢记嘱托勇奋进,乘势而上谱新篇。

  湖滨区委、区政府第一时间组织学习贺信精神,深入抓好贯彻落实,把贺信与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讲话和指示要求一体学习、贯通理解,召开专题研讨会,系统谋划贺信精神实践落点,围绕概念深入谋划、实施项目,加快对接落地,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总基调,推动文化和旅游企业、产品、服务深度融合,点燃了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该区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强化文化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把文化与农业“打包呈现”,田园景观与红色文化阵地紧密关联,推出湖滨区“乡村四时好风光”乡村旅游特色线路3条:以沿黄生态廊道、慕野星空营地、大禹文化公园、云岫民宿为代表的沿黄生态观光旅游线路;以石刻公园、中药材科研科普基地、大安农耕文化园、贾庄知青文化园、马坡民俗村等为代表的青少年研学旅游线路;以龙泉乐园、黄龙蔬菜采摘基地等为代表的乡村生态休闲旅游线路,以点带面彰显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新体验,不断增强区域吸引力,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后花园”。目前,该区中流砥柱博物馆、中流砥柱研学中心、沿黄铁路文化公园、中药材科研科普基地、角古东商业街等重点文旅项目加速推进,未来将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发挥综合带动作用,全方位助推区域融合发展。

  同时,湖滨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机制,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让文化遗产在保护基础上实现传承发展。在保护现有历史文化遗址、做好文物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注重挖掘三门峡大坝精神、中流砥柱精神、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并积极组织开展非遗项目申报工作。

  湖滨区高度重视群众文化活动,着力弘扬传统文化。去年以来,该区结合实际,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重点,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文化为民活动,让文化细雨滋润百姓心田。举办“福虎迎春满崤函”线上迎春晚会、“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活动,成功排演“喜迎二十大 永远跟党走”原创文艺作品《看天下的劳苦大众都解放》;推动构建“书香湖滨”,开展“网络书香·阅见美好”数字阅读推广活动、喜迎二十大·书香润湖滨——经典诵读系列活动,营造出浓厚的群众读书氛围。

  截至目前,湖滨区现有从事文化产品和相关产品生产的企业和个体486家,从业人员2000余人,年产业收入约4亿元,上缴利税1200余万元。该区全力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样板,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为核心的示范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大美黄河”花景、油菜及丹参花海成为“网红”打卡地,接待游客20余万人次。

  中华文明因黄河而兴,湖滨区亦因黄河而名。未来,湖滨区将继续以习近平总书记贺信精神为指引,不负韶华,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