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5周年前夕,陕州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区摄影家协会启动“崤函英雄 光影铭记”老兵影像留存计划,为全区10名健在的抗美援朝老兵拍摄纪实影像。 日前,陕州区菜园乡西凡村3组的农家小院里,一簇月季花开得正艳,93岁的王全忍老人坐在椅子上,对着镜头讲起70多年前抗美援朝金城战役。 1953年7月13日,金城川畔信号弹划破夜空,志愿军1000余门火炮齐鸣,向李承晚集团四个师阵地发起突击,抗美援朝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就此打响。 此战旨在打击其破坏停战谈判的气焰,为协定签订铺路。时年21岁的王全忍,是一名火箭筒炮手,随突击主力潜伏在朝鲜明湖地区三八线附近。连续4天大雨让山路成了泥浆,战士们踩着没膝烂泥行军,泥水浸透军装。“进攻信号刚发,美军飞机、坦克、炮弹就疯了似的砸过来!”老人声调骤高,眼前似重现炮火翻耕的山头——合抱松树炸成黑炭桩,岩石裂成碎块,战友身影在火光中起落。“山头炸得没巴掌大平地。” 王全忍肩头扛着的苏联制火箭筒,是当时连队为数不多的反坦克武器。这种在-20℃的严寒中常出故障的装备,瞄准镜起雾、炮弹卡壳是家常便饭。彼时志愿军与美军的装备差距悬殊到令人心惊。“轰隆一声就冒了黑烟,我们在战壕里蹦着喊‘中了’!” 老人笑起来,嘴角随即又被苦涩填满。他至今记得战友们编的顺口溜:“丈二白布六根带,这是咱们的小棺材!”老人目光坚定,“打仗走的时候,衣襟、衣袖、领口、裤腰、裤腿上到处都写着部队番号、家庭住址、父母和自己的姓名,假若我被炮弹击中,四分五裂,也能给我一个全尸。” 激战至7月15日凌晨,王全忍所在班掩护主力夺核心高地。此处地势险要,美军筑满明暗火力点与坑道。反扑炮火如雨点砸来,他蹲在掩体装弹时,一枚炮弹在附近炸开。“像被大锤抡后脑勺,眼前一黑栽进泥水。”醒来时已在后方抢救所,浑身缠满绷带,口鼻都是血痂。医护人员说,战友从尸堆里发现他哼了一声,赶紧送医,“再晚半小时就没了。”70多年过去,他双臂难伸,端不稳碗;双腿因淋雨常年疼痛,20多岁起就靠针灸缓解;右耳 “轰鸣” 不断,“像揣着一辈子大风”。 在朝鲜期间,王全忍学会的首句朝鲜语是“阿加西(大叔)”“阿吉玛(大婶)”。 他至今记得朝鲜老乡教他说 “纳木(柴火)”“钱中钱(汽车)” 的发音,“那时候就想,不光为祖国打,也得为这些掏心窝子对咱好的老百姓打。” 王全忍的家人告诉记者,老人常在深夜突然坐起,挥着手臂喊“冲啊!冲啊!” 这是金城战役争夺高地时的本能反应。当摄影师为他拍摄肖像时,他执意要穿上那件老式军装,胸前的抗美援朝纪念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拍摄期间,摄影师们的镜头不仅对准勋章与旧照,更聚焦那些将随岁月消逝的细节。“英雄们已经记不清自己的年龄,却能准确说出部队番号。”摄影师张儒雷动情地说,“这些碎片化的记忆连起来,就是最鲜活的历史教材。” 拍摄接近尾声时,王全忍老人突然要求唱歌。他坐在椅子上挺直微驼的脊梁,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唱到“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时,老人的声音陡然拔高,仿佛又回到那个炮火连天的夜晚。 夕阳穿过月季花丛,在老人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那些镌刻在血肉里的记忆,那些关于勇气与牺牲的故事,正通过镜头永远留存。如黄河三门峡的中流砥柱,历经风雨愈发厚重,这些老兵的生命印记,终将成民族记忆中永不褪色的部分。 ( 编辑:tln ) |
九旬老兵王全忍忆金城烽火
本报记者 王建栋
来源: 发布日期:2025-11-03 打印



豫公网安备 41120202000047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