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6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砥砺十载谱华章 乘风破浪启新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综述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9-07   打印

  作者:文/本报记者 张静怡 图/本报记者 杜杰

  华鑫电子铜箔生产车间

  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

  乡村“欢乐谷”

  生态宜居城市

  生态宜居新农村

  高科技实验室

  现代化新民居

  传承非遗文化

  市民中心

  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开栏的话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一年。为深入开展“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重大主题宣传活动,紧紧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这条主线,扎实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本报即日起推出《十年蝶变 崤函答卷》特刊,全面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集中展现各地、各部门、各行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取得的发展成就、实践经验,以及未来的工作规划、发展图景,进一步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为奋力谱写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新篇章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敬请关注。

  勇立潮头,黄河儿女奋力扬帆搏击时代发展的浪潮;华丽蝶变,崤函人民勠力同心描绘转型创新的画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把握时代脉搏,抢抓发展机遇,奋勇砥砺前行,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创新发展之路,奋力开创“三次创业”新局面,在接续奋斗中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目标,在攻坚克难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战略性成果。

  回望过去,十年征程历历在目;俯瞰当下,发展成果熠熠生辉。

  一幕幕生动的时代场景,一幅幅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三门峡十年发展巨变,见证了三门峡十年破茧成蝶。

  1.党建引领强根基

  这十年,三门峡强组织、优结构,政治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持续加强。

  实施“铸魂、健体、强基、固本”党建工程,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创新高质量基层党建形式,筑牢基层战斗堡垒。

  聚焦乡村振兴,实施“党建+头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和党组织管理;实施“党建+产业”,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探索适合各地实际的振兴路径;实施“党建+生态”,组织党员在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重点任务中发挥示范作用,打好乡村振兴“绿色牌”。

  深入实施“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行动,年底前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的行政村达到40%,新培育运行规范的农民合作社100家。

  抓优城市党建,县(市、区)及街道、社区分级建立“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党支部)—小区党支部(党小组)—楼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组织架构,成立网格(小区)党支部(党小组)555个,打造城市基层党建“动力主轴”;落实“一社区一警、一法律顾问”制度,2021年,全市电诈案件数、群众损失数同比分别下降38%、50%。

  8月20日以来,三门峡市主城区疫情防控形势严峻,600余名党员突击队员挺身而出,率先冲上抗疫一线,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8月22日凌晨5点,262个小区值守人员全部到岗到位,成立临时党组织243个,牢牢坚守疫情防控一线。市直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响应市委号召,纷纷向社区报到,就地转化为志愿者,5100余名党员志愿者在小区就地开展志愿服务,为全市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力量。

  强化基层治理,靶向发力推动“五星”支部创建走深走实,全市村(社区)共申报“五星”支部19个、“四星”支部114个、“三星”支部422个、“二星”支部721个、“一星”支部44个。深化机关企事业单位联系帮扶老旧小区“一联四帮”工作机制,计划在年底前,实现联系帮扶的200个老旧小区得到规范有效管理。

  十年间,我市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党的执政之基更牢固、力量之源更丰沛,筑梦前行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2 转型创新促发展

  这十年,三门峡保增长、稳运行,转型创新和产业发展获得重大突破。

  以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主攻方向,聚焦“十大战略”,坚持“三业发力”、加快“五链耦合”,改造升级传统产业、重点培育新兴产业、谋篇布局未来产业,做大做强现代产业集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5年的11.2∶53.8∶35优化为2020年的10.1∶47.4∶42.5,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年居全省“第一方阵”,高质量发展指标全省领先。

  2021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9%,高于全国1.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4.6个百分点,居全省第1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9.1%、12.3%,占规上工业的12.8%、44.7%,主要指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前列,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

  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增速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实现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

  黄金、铝、煤三大支柱产业实现脱胎换骨式改造,持续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延伸,初步形成了“黄金矿山采选—冶炼—精炼—黄金珠宝”“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精深加工”“原煤采掘—煤炭产品—基本化工原料—精细化工产品”三大全产业链。

  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中科芯时代、星能科技、易事特、锐意泰克等高端制造业集聚成势,铜产业实现革命性突破,高档铜箔产量占到全国市场的29%,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2021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12.8%,是2016年的3.6倍,拉动规上工业增长3.2个百分点。

  加快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首位战略”,组建三门峡产业技术研究院,成立三门峡5G联合创新中心,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揭牌运行,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70个、高层次人才3875名,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由2016年的0.62%提升到1.92%,三门峡创新高地不断隆起。

  十年间,我市强大的韧性让经济能够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奔涌的活力推动经济乘风破浪,完成高质量发展的蝶变。

  3 弘扬文化铸品牌

  这十年,三门峡办盛会、创品牌,文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重大进步。

  深入挖掘黄河文化时代价值,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创新黄河文化传承利用,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实现文化惠民利民。

  打造沿黄精品旅游线路,谋划“游、跑、骑、行”沿黄体育赛事,打造一批旅游“爆点”打卡地,举办大型摄影展,展示黄河精神独特魅力。

  举行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实施仰韶文化圣地“七个一”项目,启动海峡两岸仰韶文化研究活动,讲好仰韶文化故事。

  庙底沟博物馆基本陈列“花开中国——庙底沟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生历程”入选第十九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之花,再一次绽放在世界眼前。

  大力弘扬老子文化,举办《道德经》文化艺术周,着力打造老子文化传播圣地、传承高地和产业重地;第五届老子文化论坛落地灵宝,群贤毕至,论道函谷,推动老子文化从黄河走向世界。

  盘活红色文化资源,大力传承红色基因,创作戏剧《布衣英雄》《大山的儿子》,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百年百场”河南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推出“红色传承游”,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传承创新非遗文化,陕州剪纸团队创作北京冬奥会剪纸作品40余幅,受邀参加“绿色奥运 一起向未来”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展系列活动,向世界展现三门峡非遗文化独特魅力。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省级非遗项目44项,市级非遗项目133项。

  十年间,我市文化品牌更响亮,文化产业更茁壮,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健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4 生态治理显魅力

  这十年,三门峡重保护、抓修复,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实现显著改善。

  守护碧水蓝天,筑牢生态屏障,发展绿色产业,奋力建成黄河流域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样板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试验示范区,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写下生动注脚。

  统筹实施黄河生态建设“十百千万亿”工程,修复湿地3000余亩,绿化面积1.622万亩,新增造林37.84万亩,国家储备林项目造林4.38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50.72%。累计修复矿山7.24万亩,持续推进小秦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矿山环境生态修复,关闭封堵矿山坑口1017个,拆除矿山设施1.45万个,固定矿渣2002万吨,清运矿渣584万吨,修复矿山环境面积2150亩,被列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进典型,并入选联合国典型案例。

  打好“蓝天保卫战”,培育绿色工厂38家,推动多污染协同减排,开展污染源扬尘整治专项行动,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62.8%;打好“碧水保卫战”,系统推进城区黑臭水体治理,开展“守卫河湖”综合整治行动,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84平方公里,建成淤地坝143座,开展小流域治理127次,修复河道和两岸生态面积12.55万平方米;打好“净土保卫战”,强化污染地块规范化管理,分类实施土壤源头防治,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创建,统筹开展农村污染治理。

  大力发展绿色能源,2021年全市发电总装机736万千瓦,其中水电、新能源装机分别为47万千瓦、225万千瓦,分别占全市发电总装机的6.45%、30.55%;加快推进绿色产业,积极谋划3个国家级、6个省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示范基地,谋划项目近100个、投资300亿元,实现节能环保、循环经济产业特色发展。

  十年间,我市生态环境更优美,人居环境更宜居,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生态环境成为普遍常态。

  5 良善法治促和谐

  这十年,三门峡勇担当、聚合力,市域治理和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统筹推进平安三门峡、法治三门峡建设,努力让社会更加平安、祥和、稳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以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为主线,围绕“四降两升一领先”目标,创新打造“心桥工程”、开展“六无村”创建,全市信访总量、安全生产事故起数逐年“双下降”,矛盾排查化解成效保持全省前列,“一格一员”“一村一警”的网格化管理实现全覆盖,城市老旧小区党组织和自治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部署开展打击防范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和重复信访专项治理两个“百日会战”行动,扎实推进社会治安打防管控。今年1至4月,我市信访积案综合化解率、新增化解率排名全省第一,“雪亮工程”一类视频监控在线率达到95%,“五无”乡镇(街道)、“六无”村(社区)创建达标率达60%。

  扎实开展“三零”平安创建工作,深化“互联网+”政务改革,建立公安110指挥平台和综治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平台线上线下联动工作机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回应解决群众诉求。

  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筑牢织密疫情防控网,统筹“拆、治、建、管”综合施策,打造基层治理管理新模式,打通党群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2021年,三门峡被评为“全省平安建设优秀省辖市”。

  十年间,我市着力维护社会稳定,积极创新社会治理,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6 改善民生增福祉

  这十年,三门峡顺民意、解难题,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取得重大成效。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民生福市”,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孕育实现蝶变跃升的强劲动力。

  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力打造10分钟“入学圈”。全市幼儿园数量相较于2015年增加38.6%,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3.9%。6个县(市、区)全部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义务教育发展更加优质均衡。

  职教园区规模不断扩大,高等院校在校生3.2万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专业技能人才。

  扎实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截至6月底,全市累计培训92683人次,新增技能人才47942人、高技能人才20376人,新增用人单位技能等级认定机构备案175家。

  全市累计建成街道、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面积83404平方米,建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78.4%,建成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50%,依托5G城市建设,建立市、县、乡、村四级智慧养老服务应用平台,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近年来,全市打通“断头路”近20条,畅通优化城市交通路网;在全省率先完成“一证通办”目标,累计压减材料502个,压减时长7573天,仅凭一张身份证即可通办全市179项事项。

  城区“入学难”“买菜难”“停车难”“行车难”“如厕难”“垃圾处置难”“办事难”等“七大难”问题陆续得到解决。

  十年间,我市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特别是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7 脱贫攻坚奔小康

  这十年,我市补短板、强保障,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积极进展。

  “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面解决,现行标准下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46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年底的14.8%到2020年年底全部清零。

  扎实开展农村党建“三年强基工程”,为530个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或驻村干部,实现精准帮扶。

  依托资源优势,用好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2016年以来,市级每年预算1亿元扶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全市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23.21亿元,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517个,认定带贫企业(合作社)423家。2016年至2020年年底,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982.1元增加到16740元,年均增长7.9%。

  持续落实教育、医疗、住房、饮水等扶贫政策,累计资助贫困家庭学生80.14万人次,累计发放资助金4.46亿元,确保了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现“零辍学”;全市贫困人口基本医保参保率100%,累计有4.3万人次享受优惠政策报销5542.97万元;建成农村集中饮水工程1280处,全市贫困村饮水安全达标率、水质鉴定率均100%。

  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重要位置,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把乡村振兴作为统揽“三农”工作的政治工程、民生工程和社会工程,确保实现平稳过渡、有效衔接、全面振兴。

  “十三五”期间,全市共建成154个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累计搬迁18659户65257人,占全省搬迁总人数的1/4以上,为推进实现乡村振兴目标奠定了基础。

  十年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贫困地区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更多的民生红利渐次释放,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追求,永无止境;奋斗,未有穷期。

  船稳当奋楫,风好正扬帆。我市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围绕发展要务实施“十大战略”、围绕民生关切深化“两项工程”,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引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加快建强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努力实现从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为新时代中原“奋勇争先、更加出彩”贡献强劲的三门峡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