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21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以屏为卷写就青春诗行

本报记者 葛洋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5-19   打印

  “这里是我的家乡三门峡,欢迎到三门峡旅游。”“毕业后会留到三门峡吗?”……在短视频的浪潮中,有人追逐流量,有人贩卖焦虑,而24岁的张小雨和她的小伙伴刘源、王璐,却用一方屏幕,将三门峡的山水风物、市井烟火与青年理想编织成一幅“动态长卷”。从“沪漂白领”到“返乡创客”,从“美术生”到“乡村赋能者”,这几位年轻人用镜头回答了一个问题:故乡与远方,何以兼得?

  美术功底赋能短视频创作

  2024年,张小雨和刘源、王璐3位“00后”放弃大城市高薪,返回三门峡创立宇量传媒。“我们想通过镜头拍摄大家心中的三门峡,同时也利用自己所学去帮助实体店主学会做短视频,让他们通过网络平台推广获得更多客户。”聊起心中的愿望,张小雨说。

  自幼喜欢画画的张小雨,从初中就开始跟着专业老师学习美术。2019年,张小雨考入河南工程学院,学习视觉传达设计。大学时期的几年,是短视频爆发的黄金期。还是学生的她,就在抖音平台上开设自己的账户,取名“章魚小丸子”,发布一些以宿舍故事、学校生活为内容的短视频,还凭借短视频在平台获得了6000多元的收益。

  “原来爱好也能赚钱!”2023年6月,张小雨大学毕业,没有和同学们一样,选择从事艺术设计方面的工作,而是留在郑州进入一家传媒公司,从事短视频拍摄工作。

  合作共赢铺就成功之路

  “我们相识在武汉。”张小雨回忆,那时他们几个都受邀到武汉参加一个短视频论坛,来自全国各地的同行们共同分享着自己的经验和心得。“刘源的发言吸引了我的关注,而在进一步了解中发现,我们居然是老乡。”张小雨说,有了这样一层关系,他们的交流更频繁,也认识了另外一位老乡——短视频从业者王璐。

  3人从事着同样的事业,也同样有着对家乡的思念。“当张小雨提出回家一起创业拍摄短视频时,我们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刘源告诉记者,在杭州工作期间,他月薪4万元,是一份不错的收入。“为什么选择回来创业?”面对记者的问题,刘源说:“志同道合,想回三门峡。”2024年11月,经过几个月的市场调查和筹备,属于三位“00后”的梦想正式启航。

  2024年,一条名为《难道年轻人在三门峡就真的没有机会了吗?》的短视频刷爆本地朋友圈。

  这条播放量超百万的作品,不仅让张小雨成为“三门峡青年代言人”,更撕开了传统认知的裂缝——她联合团队走访30余家本地商户,用镜头记录下三门峡各个行业的创业故事,以“轻叙事+强共鸣”的创作逻辑,带动30多家合作商户单月营业额突破10万元。一位餐饮店主感慨:“以前觉得短视频是‘不务正业’,现在才知道它是连通世界的窗口。”

  视频激活实体经济新引擎

  当油润酥脆的香葱大饼在短视频里滋滋作响时,阿强的小摊已悄然蜕变成全国连锁品牌;当热气腾腾的陕十叁大碗拌面掀起镜头前的氤氲,负债百万的面馆老板终于擦去额角的愁云;那些曾被困在疫情寒冬里的灵宝牛肉扒拉锅,如今在他的小店翻滚出“起死回生”的烟火气。

  在这个被宇量传媒点亮的“流量江湖”里,每个创业故事都藏着破茧成蝶的密码——沐心普拉提馆的80后主理人,在写字楼的无形磁场中练出月销10万的创业奇迹;自主建房的小范,用抖音镜头讲述了“三门峡盖房人”的生活,让钢筋水泥里长出诗意的栖居。

  一年多的时间,30余个创业梦想在数字浪潮中重新起航。这群“00后”返乡青年手握的不是魔杖,而是一套精准的“流量解码术”:为老味道注入年轻味觉记忆,给传统业态嫁接科技基因,让静默的匠心在云端发声。

  当香葱大饼的加盟地图从陕州老城延伸到江南水乡,当各行各业都在短视频平台焕发新生,张小雨和她的伙伴们正在用新时代的数字画笔,在三门峡这片黄土地上绘就一幅乡村振兴的青春长卷——这里没有躺平的借口,只有与时代共振的青春密码。


( 编辑: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