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12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烽火抗战·精神永铸”系列报道之一

艺魂映山河 薪火永相传

本报记者 葛洋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8-11   打印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星火不灭,精神永续。为铭记伟大历史,传承抗战精神,连日来,本报记者走近散落在崤函大地上的抗战遗迹,追昔抚今,以最深敬意回望那段血火淬炼、气壮山河的岁月,致敬烽火中高擎民族精神的先驱。即日起,本报推出“烽火抗战·精神永铸”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终于为长眠于此的抗演三队女烈士蒋旨暇找到了血脉亲人——侄女蒋引丝。”8月2日,义马市政协常委赵韶伟向记者介绍。赵韶伟积极履行参政议政、建言献策职责,多年来搜集整理大量抗演三队史料,在抗演三队·黄河大合唱纪念馆建设中深度参与布展工作,将珍藏多年的12件珍贵实物和书籍无偿捐献;他为干部群众宣讲红色故事多场次,以个人名义在省级媒体发布寻亲信息,终于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让这段跨越80余载的寻亲夙愿得以实现。

  蒋旨暇,这位1937年毅然离家投身革命的巾帼战士,是抗演三队群星中耀眼的一员。她是舞台上深情的“黄河之女”,一曲《黄河怨》曾震撼延安;更是硝烟中的“巾帼英雄”,曾扛枪穿越日军封锁线,“比男儿更勇毅”的事迹至今传颂。作为青年剧作家,她创作的《演戏》(原名《鸭绿江边》)等作品,极大鼓舞了广大青年抗日报国的决心。1941年春,年仅23岁的她因伤病在义马常村不幸牺牲,其饱含家国情怀的四封家书,成为家族代代相传的珍贵宝物。

  历史的硝烟虽已散尽,但英雄的足迹从未被遗忘。2016年,在义马市政协的积极推动下,蒋旨暇烈士遗骨被郑重迁葬至义马市烈士陵园。墓碑上,“中共党员”“青年剧作家”“烈士”等字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无声诉说着她为民族解放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

  更令人瞩目的是,在当年抗演三队驻训的义马市常村旧址,一座承载厚重历史记忆的抗演三队·黄河大合唱纪念馆拔地而起,成为三门峡市重要红色文化教育场馆。馆内,蒋旨暇烈士的照片、家书影印件与珍贵的《黄河大合唱》延安首演节目单等实物,共同构成一部生动的红色教材。开馆以来,已吸引数以万计的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部队官兵和各界群众前来瞻仰学习,接受红色精神洗礼。

  今年清明节,72岁的蒋引丝女士与丈夫怀着无比崇敬之情,驾车行驶9小时从北京专程来到义马。在姑母墓前,她献上鲜花,用颤抖的手轻抚墓碑上新刻的名字,哽咽道:“姑姑,我们替爷爷奶奶来看您了。您的故事和精神,我们会永远传下去。”这一刻,血脉亲情与红色精神紧紧相融,跨越时空实现了深情对话。

  抗演三队的精神并未尘封于历史,而是在三门峡大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在奔腾的黄河岸边,“义马黄河新韵合唱团”常年活跃,他们以“继承抗演三队精神,高唱时代主旋律”为宗旨,将《黄河大合唱》奉为团魂。每逢重要纪念日,团员们都会自发聚集到纪念馆前,风雨无阻地放声高歌。那激昂澎湃的旋律,穿越八十余载时空,与先辈们的呐喊隔空共鸣,震撼着每一位聆听者的心灵。

  精神的火炬也在校园中接力传递。义马市第一小学组建“蒋旨暇中队”,每周升旗仪式上,孩子们都会齐诵烈士家书节选;该校校本教材《英名照千秋》将蒋旨暇的英雄事迹编入三年级语文读本,让红色基因融入成长历程。在乡村振兴一线,常村镇“巾帼突击队”把抗演三队精神转化为“闯市场、兴产业”的火热实践,队长李艳红带领42名妇女发展艾草深加工产业,产品远销日韩,年销售额突破300万元,用实干诠释着新时代的担当。榜样的力量同样激荡在练兵场,武警三门峡支队常年组织新兵到抗演三队·黄河大合唱纪念馆开展“入营第一课”。今年3月,“00后”战士张宇在训练笔记中写道:“蒋烈士23岁就为家国献出生命,我23岁更要练精武艺,守护她用生命换来的盛世。”

  从革命战争年代到和平建设时期,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校园课堂到绿色军营,蒋旨暇烈士用生命写就的精神史诗,正在崤函大地生生不息、薪火相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奋勇前行。


( 编辑:tl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