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走进陕州区西张村镇庙上村,地坑院星罗棋布,远远望去,只看见一截截露出地面的树梢。风在树枝间流动,远处,偶尔传来民间小曲儿的哼唱声。静谧的地坑院,见证过乱世的惊扰,村北张来旺院内的一口枯井,记录下惨无人道的血案,诉说着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 1944年5月,日军侵占陕县(现陕州区)后,立即在甘山、三角山设置据点,居高临下,控制张村塬(现西张村镇),并在靠近陇海铁路的王村、五花岭、丁管营等村庄驻兵把守,对张村塬实施统治和掠夺,奴役张村塬群众。敌人残暴的烧杀抢掠罪行,激起全县人民的怒火。不甘心做亡国奴的陕县人民,纷纷走出家门自发组织抗日队伍抵抗侵略者。6月下旬,陕县爱国人士颜芝兰、王道正在张村塬组织起民众抗日司令部,统一指挥塬上的武装力量抗击日军。 在抗日司令部成立的第三天,骨干队员卫志泉便和十几名队员一起,率先参加了在庙上村南伏击日军的战斗。这天下午,5名日本骑兵骑着马,耀武扬威地向庙上村行进。卫志泉和队员们埋伏在村外的小树林里,待日本兵进入伏击圈,队长一声令下,子弹雨点般射向敌人,日本兵相继摔下马,游击队员冲杀出来,卫志泉捡起日本兵的刺刀,愤怒地刺进日军的胸膛。这是一场干净利落的伏击歼灭战,游击队缴获战马5匹、三八大盖步枪5支和许多子弹,涨了抗日游击队的士气。 1944年7月15日,日军又纠集150多人,企图突袭位于庙上村的抗日游击队司令部。当敌人抵达庙上村外时,被游击队哨兵发现,游击队当即进行阻击。同时,张村民间抗日武装力量立即从各村集中前来迎击敌人,日军腹背受敌,乱了阵脚,顾不得收拾同伙的尸体,慌忙溃逃。此役,抗日游击队打死打伤日军30余人,缴获一部分枪支弹药。这次战斗使游击队名声大振,群情激奋。 入侵陕县的日军接连被游击队打击之后,日军红部(即驻陕日军司令部)气急败坏,寻机报复。张村民间抗日游击队严防死守,密切注意敌人的动向。 1944年10月31日(农历九月十五),日本侵略军3000余人兵分六路血洗陕县张村塬,进行疯狂屠杀,连续3天的“大扫荡”,残杀无辜群众433人(失踪或下落不明者不计在内),烧毁房屋、窑洞4469间(孔),掠杀牲口1866头,粮食财物被抢劫一空,家具用品毁于一旦,村庄成废墟,良田变焦土。惨案后的张村塬,断壁残垣,满目凄凉。 各路日军一路烧杀向张村、庙上村扑来,躲藏在庙上村地洞内的老百姓和抗日队员300余人被困洞中。洞口被日军发现,除一部分队员和群众跳沟逃生外,78人被日军捆绑,投入井中,残暴的日军唯恐群众不死,又用木桩、石头向井下砸去。日军走后有5人艰难爬出,幸免于难,73人惨遭杀害。为牢记日军大屠杀的血海深仇,庙上村将此井取名为“血泪井”。2006年1月,庙上村血泪井被三门峡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远方的山风穿过沟壑,传来历史的回响。81年后的今天,前来庙上村参观地坑院的人络绎不绝,更有全国各地的游客专程赶来寻找“血泪井”,追忆过往,凭吊先烈。这口井,如同凝固的历史伤痕,令每一位参观者屏息驻足。 “庙上村村民忘不了这起惨无人道的血案,更忘不了日军犯下的滔天罪行。”庙上村党支部书记毋儒军说,每每有游客来到村中探访“血泪井”,村民都会主动带路,给来访者讲述那段惨烈的记忆。 如今,每当夜幕降临,从塬上望去,远方的万家灯火透着平安、祥和的幸福气息。在这丰收时节里,人们不会忘记,在那沟壑纵横的塬上,是前赴后继的抗日群众高高举起旗帜和刀枪,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繁荣。 ( 编辑:tln ) |
塬上烽烟逝 枯井诉往昔
本报记者 王梦 实习生 马艺格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8-22 打印

- 上一条:紧盯目标勇担当 着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 下一条:我市青龙涧河迎来成群白鹭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