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程倩)如厕难、垃圾处理难是人民群众时刻关心的民生问题,要更好地解决这类“疑难杂症”,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不可或缺。近年,随着我市相关项目的逐步落实,城市基础设施点点滴滴的变化时刻牵动着人们渴望追求幸福生活的心。
2月22日是农历正月初七,春运期间的三门峡火车站旅客人数大幅增加,站前广场上的公共卫生间也随之“忙”了起来。这个免费公厕于2017年建设,2018年1月投入使用,给人们“方便”提供了便利,赢得旅客以及附近居民称赞。66岁的管理员张世乐负责这个公厕的卫生管理工作,他一天至少要做保洁30多次。看着崭新的现代化公厕,想想人们过去如厕难的尴尬,张世乐感慨万千。
“从2002年起,我一直在管理火车站广场东侧的一个收费公厕。那里不仅环境差、气味大,还没有水,每天冲厕所的水都是我一桶一桶提来的。到了晚上,有些人不愿交费上厕所,还会在附近随地大小便。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有位外地旅客如厕后说了不少抱怨的话,我也觉得脸上没光。”张世乐说,自从今年新公厕投入使用以来,人们如厕环境大为改观。“春节前,有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刚从外地回三门峡,走出厕所后对我说‘谢谢你,老师傅,把公厕收拾得这么干净,为咱们城市增了光’!现在想想我还很感动。其实啊,最根本的改变是政府在公厕建设上下了大力气,我们也理所应当要做好管理与保洁工作”。
在张世乐管理的这座公厕内,记者看到,各个独立蹲位整齐划一,墙面瓷砖一尘不染,窗口安装有除臭装置,第三卫生间可为特殊人群提供方便……2017年,像这样的公厕在三门峡市区共新建了5座,此外,还新建了12座移动公厕、改造了20座老旧公厕,目前,市区公厕共有59座。据了解,移动公厕装有自动感应装置,一有人进入即开始自动排气、播放音乐,人们如厕后需自行冲水,市环卫处清洁队平时安排有专人打扫卫生,到了夜间外部轮廓灯亮起,移动公厕还成为了一道城市风景。陈旧公厕经过提升改造后,原本的通槽被改成独立蹲位,墙面贴上瓷砖,装上了除臭装置,不仅改善了厕所环境,还为人们如厕时的私密性提供了保障。
2018年,公厕新建工作还将继续开展,以便进一步解决如厕难问题。记者从三门峡市环卫处获悉,2018年,计划新建的公厕分别是3座固定公厕、13座移动公厕。目前,选址工作已经完成,相关手续将陆续办理。此外,市区还将提升改造5座陈旧公厕、修缮4座公厕,制作安装200个公厕指示牌。
小公厕里蕴含着大民生,包括公厕在内的多项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均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垃圾中转站也是其中的重要一环。按照国家城市基础设施垃圾中转站每平方公里1座的劳动定额要求,目前,我市垃圾中转站数量不足且布局不均,但选址困难。为解决这一矛盾,相关部门采取逐年分批建设的方案。2018年,我市计划新建4座垃圾中转站,其中,垂直压缩式2座、可移动式垃圾中转站2座。
2月21日,记者在崤山路中段市人民公园西侧的垃圾中转站看到,工作人员正在有序地处理生活垃圾,先进的压缩装置让垃圾存留于密闭空间,现场没有明显臭气,秩序井然。附近居民告诉记者,这里原本臭气熏天、污水横流,行人均掩鼻而过,自从1年前改造后,垃圾不再露天堆积,臭味小了,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垃圾中转站是城市中不可缺少的环卫基础设施,这座垃圾中转站的巨大变化,是我市为解决垃圾处理难问题所做努力的一个缩影。据了解,2018年以前,市区已建成的垃圾中转站共有17座。市环卫处副处长陈玉兰说:“过去市民不愿垃圾中转站建在自家附近,多是因为臭味烦扰。但近年来市区新建、改造的中转站均配有灭蝇药、除味剂,设备自带喷淋装置,可及时消除异味。垂直压缩式中转站可以把垃圾压缩为块状。由于垃圾在处理过程中是密闭的,清运车辆也是密闭的,大大减少了脏、乱、臭以及垃圾抛撒、滞留的现象。移动中转站占地面积小、选址方便,地面上安装有轨道,垃圾存储箱可压缩垃圾,且车与箱是一体的,清运方便又不容易抛撒。垃圾中转站的新建和改造,在提升垃圾处理效率的同时,也将为周边环境提升提供更好的保障。”
责编:徐伟 ( 编辑:徐伟 ) |
解决厕所、垃圾问题 不断提升人居环境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2-26 打印

- 上一条:市政协委员分组讨论法检两院工作报告
- 下一条:菜农腰包鼓鼓过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