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1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天鹅之城五彩闪耀 全域旅游芳华显现

——由第24届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引发的思考
来源: 发布日期:2018-06-11 作者:河南日报记者 王小萍 通讯员 王雪红  打印
  
旅游创新发展大会

  自行车赛

  陕州地坑院

  特色旅游商品博览会

  双胞胎漂流

  横渡母亲河
 
 
  编者按
 
  6月8日,《河南日报》以《天鹅之城五彩闪耀 全域旅游芳华显现——由第24届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引发的思考》为题,从旅游节会擦亮城市品牌、文旅融合力促转型升级、“旅游+”发展全域旅游三个方面对精彩纷呈的“一节一会”进行了盘点总结,展示了三门峡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开启了文化旅游创新与发展、城市转型与升级的新局面。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厚积薄发、绿树常青、品牌凸显,已经成为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现本报予全文转发。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黄水劈门千声雷,狂风万里走东海。
 
  春秋,这里碧波荡漾,恬静悠然,放眼望去,水天一色,大气磅礴。
 
  夏季,这里绿意汤汤,黄沙东流,惊涛拍岸,奔腾咆哮,雄浑壮观。
 
  冬季,万千白天鹅在此栖息越冬,翩翩惊鸿与城市、游客和谐共处,数量占全国总量的三分之二,是我国最大、最便利的白天鹅聚集地、观赏地。
 
  发现于此的仰韶文化升起了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中国之前的“中国”从这里走出;轩辕黄帝在此铸鼎祭天;禅宗初祖达摩在此布道归隐;老子在此著就与《圣经》比肩的哲学经典《道德经》,千古雄关函谷关留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赫赫威名;世界文化遗产崤函古道是古丝绸之路的珍贵遗存;陕州地坑院只闻人声、不见村舍,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被称为“地平线下的古村落、民居史上的活化石”;黄河公园错落有致、恬静悠然;豫西大峡谷潭瀑流泉、自然天成;黄河丹峡碧水红崖、奇峰林立;双龙湾有着秦岭罗敷、北国漓江之美誉;甘山国家森林公园丹枫流霞、峰回路转;娘娘山山水殊致、奇秀双绝;燕子山群峰翠微、宛若仙境;汉山险峻奇崛,其主峰海拔2413.8米,为河南最高峰;豫西百草园山沟变花园、变村民为股民,被誉为乡村旅游扶贫典范;豫西剪纸剪出万般风情;高阳山矿温泉可浴可饮,谓之“神泉”;森林覆盖率河南第一,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达10万个,有着中国内陆城市氧吧50强的美誉。
 
  这里,就是三门峡,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的重要节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大天鹅之乡、中国最佳生态旅游城市、央视首届《魅力中国城》十佳魅力城市!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旅游业在满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消除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方面有其独特作用。
 
  如何保护好、利用好绿水青山,传承好、创新好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具有黄河特色、国际水准的文化旅游名城,增加人民幸福指数?记者力图从持续举办了24届的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中梳理出一个城市从黄河走向更开阔未来的踪迹。
 
  从1992年首届黄河文化旅游节暨“黄河之旅——中华民族之魂”国家级旅游线首游式,到第二十四届黄河文化旅游节的成功举办,三门峡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开启了文化旅游创新与发展、城市转型与升级的新局面。
 
  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厚积薄发、绿树常青、品牌凸显,已经成为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
 
  旅游节会
 
  擦亮城市品牌
 
  独特的城市旅游形象不仅能增加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旅游经济效益,而且能促进城市的社会文明和进步,因此,成功的旅游目的地大多拥有独特的旅游形象。而举办标志性节会活动正是成功塑造城市形象、激发城市自豪感、推进城市转型发展的有效途径。
 
  2018年5月24日至30日,为期七天的第二十四届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第六届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隆重举行,不仅有创新、有突破、有实效,更是精彩纷呈、亮点频现、硕果累累。
 
  节会带动了游客数量增长,拉动了旅游经济。来自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01个城市172支代表队的4000多名游泳爱好者参加2018中国·三门峡横渡母亲河活动,来自沿黄九省(区)的29支合唱团约1700人参加“中流砥柱”黄河大合唱艺术节,来自全国1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8000余名驴友和市民共计1.2万余人参加万人帐篷节暨2018白天鹅国际音乐节,百对双胞胎和3000余名游客参加豫西大峡谷“全国双胞胎漂流大赛”,1300名游客参加“函谷论道·穿越千年函谷关”活动, 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千余名“骑友”参加“陕州地坑院”杯全国山地自行车邀请赛,5000余名游客和当地群众参加“魅力仰韶行”暨“百万中原人游渑池”启动仪式。旅游节期间,这些旅游品牌活动依次亮相、倍受好评,全市累计接待中外游客32.2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7.7%;市区宾馆酒店入住率达到了98%,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节会推进了产业升级,促进了转型发展。2018国际旅游度假(三门峡)创新发展大会、第六届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引资引智”交流推介大会暨项目签约仪式、电竞产业投资推介会暨产业加速基金发布会、黄金珠宝新产品发布及推介大会、豫晋陕黄河金三角“互联网+特色农产品”采购对接会、2018大健康产业论坛、2018中国(义马)储能与动力锂电池及其关键材料发展论坛等节会活动奠定了产业升级基础和发展趋势。据统计,本节会共签约经济合作项目85个、投资总金额465.4亿元人民币,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1个投资总金额219.5亿元人民币,第三产业项目签约超出半数以上,占签约总额的66.8%。
 
  为有效推进城市转型发展,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发展全域旅游,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把旅游业打造城市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战略决策。休闲度假代表着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是和5A级旅游景区一样的金字招牌。为了能吸引更多的游客想来,来了能住下,住下有收获,三门峡正以超前思维和远见卓识,规划创建天鹅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本次节会上,由河南省旅游局、三门峡市政府、中国旅游报联合主办的“2018国际旅游度假(三门峡)创新发展大会”则为三门峡乃至黄河流域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开辟了新思维、新路径。国内外休闲度假及相关行业官、产、学、研具有影响力的领导、专家和沿黄九省(区)旅游行业代表,以“文化旅游、春和景明”为主线,围绕“休闲度假——让旅游更优质、让生活更美好”主题,交流国际旅游度假发展新趋势,深入探讨了休闲度假应该如何去发展、如何去创建、如何去运营,并为三门峡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献计献策。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辉指出,发展休闲度假产业,关键核心是服务战略,三门峡要用服务作大战略,引领趋势,创造自己的风格。他现场为三门峡想出一句形象口号:天鹅都到三门峡来了,你们还等什么?
 
  是啊,天鹅都到三门峡来了,你们还等什么?
 
  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毋慧芳介绍,天鹅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创建工作已经全面启动,以黄河为主线,以天鹅为主题,以湿地文化、民俗展示、温泉康养、农耕体验为要素的跨区域的大型旅游综合体,将为黄河旅游增添新魅力,为三门峡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三门峡历史厚重、风景秀丽,这里自然生态条件优越,有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省级森林公园6处。规划区域有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黄河公园、陕州公园、陕州地坑院、高阳山温泉等优势资源,区域总面积25平方公里,含有4家4A级旅游景区、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国唯一的能喝能洗的矿温泉、清水黄河水上游乐项目以及大量的不同档次的住宿设施,完全具备了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基础条件。项目建成以后,有望形成带动三门峡旅游乃至国家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的“龙头”。
 
  市委副书记、市长安伟表示,以休闲度假为突破口,可以解决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与广大游客日趋多元的旅游消费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推动沿黄九省(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建设,促进文旅融合、发展优质旅游,打造黄河旅游国际精品旅游线路和度假旅游新业态。
 
  四川新闻网副总编辑龚灵感慨地说:在我们的印象中,三门峡不外乎有黄河、有大坝、有矿产,想象着肯定是个环境不太好的地方。谁知来三门峡一看,完全不一样!城市建设得非常美。尤其是三门峡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碧水蓝天,绿树掩映,充满诗情画意,让人感觉很舒服。这几天参加了旅游节的多项活动,看到这么多人会聚到三门峡,说明这座城市很有吸引力。
 
  文旅融合 力促转型升级
 
  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之所以能够成功举办24届,并成为黄河流域举办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群众参与性最高的以黄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主题的节庆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除了高端筹谋、科学决策、务实创新,还有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和群众的广泛参与。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与眼睛,为大众旅游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旅游是文化传承、传播、交流的载体和平台,对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功不可没。“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能创造出精彩纷呈的旅游产品和流连忘返的旅游目的地。三门峡参加央视首届《魅力中国城》大型城市竞演活动并荣获了“十佳魅力城市”称号,就是文旅融合的典范。通过央视大平台,通过专家学者的点评,通过文艺工作者的精彩演绎,三门峡的历史文化、城市魅力和钻石旅游线路、天鹅湖旅游度假区项目、经典旅游景区、特色美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黄河三门峡·美丽天鹅城”也更加广为人知。
 
  为了实现跨界突破、跨越发展,三门峡立足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放眼黄河流域,始终秉承弘扬黄河文化、打造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国际品牌的办节宗旨,高举黄河旅游大旗,搭建节会交流平台,不断深化沿黄九省(区)文化旅游区域合作,提升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打造了全国旅游区域合作的新典范,开创了共塑黄河旅游品牌形象的新渠道,也促进了黄河旅游产品的落地生根和三门峡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探索了一条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以本届黄河文化旅游节为例,三门峡以旅游度假创新发展大会、黄金珠宝新产品发布及推介大会等高层次会议拉动会议旅游,以中国特色商品博览交易会拉动会展旅游,以“引资引智”交流推介大会暨项目签约仪式拉动商贸旅游,以横渡母亲河、全国双胞胎漂流大赛、全国山地自行车邀请赛等拉动体育旅游,以黄河大合唱、论道函谷关拉动文化旅游,以豫晋陕黄河金三角“互联网+特色农产品”采购对接会拉动农业旅游,以万人帐篷节、白天鹅国际音乐节拉动休闲度假旅游,有力推动了城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旅游+” 发展全域旅游
 
  旅游是个带动性极强的产业,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测算,2016年中国旅游业对社会就业综合贡献超过10.26%,与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持平。旅游业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新一届的三门峡决策者们高瞻远瞩,提出了打造“五彩三门峡”、建设“三地五中心”,构建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国家黄河华夏文明旅游带核心城市、豫晋陕黄河金三角旅游集散中心的发展目标。围绕这个目标,三门峡正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天鹅湖(国家)旅游度假区为抓手,全力发展全域旅游。
 
  发展全域旅游的体制机制和顶层设计基本完成。市委、市政府连年召开高规格的全市旅游工作会议,成立了全域旅游建设指挥部,批准“旅游局”改制为“旅游发展委员会”并增加了综合协调职能,印发了《三门峡市旅游产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为激活旅游市场制定的旅游奖励办法和《三门峡市发展全域旅游工作方案》正式出台;《三门峡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和《天鹅湖(国家)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已编制完成。
 
  旅游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持续发力。围绕“一核两轴七区”旅游产业布局,2017年全市18个重点旅游项目共完成旅游项目建设投资12.56亿元,2018年预计完成旅游投资13.27亿元。4A级旅游景区数量达到了14家,位居全省前列。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正在提升基础设施、强化管理服务,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稳步推进。
 
  全域营销收效显著。中央电视台、美国ABC、中国旅游报第一旅游网、《河南日报》、《大河报》、河南卫视、北京卫视、《西安旅游》杂志、凤凰网、沿黄九城市电视台旅游宣传联合体等主流媒体宣传和河南“中华源”国际精品线路发布、暑期游学欢乐汇、白天鹅旅游季、携程百事通·豫晋陕三省自驾旅游(三门峡)营销大会、三门峡高铁南站和关公机场旅游广告发布等主题推广市场精准、相得益彰,陕州灯会、老子诞辰纪念活动、千人穿越函谷关、达摩祖师庙会、萤火虫原创音乐节、双龙湾亲水季、黄河丹峡红叶节等旅游景区的营销活动各具特色、精彩纷呈。以“游黄河、看天鹅、泡温泉、揽胜地坑院、问道函谷关、品尝豫西美食”为主题的特色旅游产品已成为我国北方极具吸引力的黄金线路。
 
  乡村旅游和旅游扶贫亮点频现。市政府印发了《三门峡市旅游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形成了部门协同、人人参与的旅游扶贫工作格局。举办了乡村旅游启动仪式,发布了生态康养、古村风情、休闲度假、民俗体验、风味美食、果品采摘六条乡村旅游线路,星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已达36家。豫西百草园变村民为股民,旅游精准扶贫新模式得到认可。“三门峡旅游醉美食、旅游伴手礼”征集推广活动全面展开。
 
  旅游区域合作务实有效。全面深化北京市旅发委、沿黄九省区、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安国际旅游圈、黄河金三角旅游区域合作,市政府与北京市旅发委签订了旅游战略合作协议,出版《西安旅游——三门峡白天鹅》专刊,并在各自举办的旅游节庆活动中推介对方的旅游产品,客源互送、市场共享已成常态。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截至目前,全市实际完成旅游厕所新建、改扩建243座,其中新建168座、改扩建75座,范围涵盖了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旅游线路沿线、休闲步行街区、商贸旅游点等,初步解决了游客“如厕难、难如厕”的问题。2018年,将再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98座。智慧旅游初见成效,“三网两微一平台”运行良好,旅游官网在三门峡市政府各部门网站考核中多次名列第一,在省旅游局组织的省辖市旅游网站考核中位居第三。
 
  更有“旅游+扶贫”,通过变村民为股民、果园变采摘园、旅游精准扶贫、“汽车后备箱工程”和旅游乡村“六小工程”等诸多项目,助力乡村振兴;“旅游+经贸”促进开放,“旅游+研学”传承文化,“旅游+体育”促进全民健身,“旅游+会展”带动消费,“旅游+媒体”树立形象……
 
  2017年,三门峡被评为河南省旅游扶贫先进单位。副市长庆志英表示,三门峡着力促进乡村以第一产业为主导的传统农业经济向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经济转型发展。贫困山区正是因为具有了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才走上了产业脱贫之路。
 
  在本届节会上,三门峡还成功签约了三个重大旅游合作项目:市旅游发展委员会与西安旅游集团就发展全域旅游、发行旅游基金达成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河南驿站露营地旅游开发公司签订《三门峡市自驾车房车营地建设合作协议》。卢氏县人民政府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第三工程局有限公司签订《卢氏县红色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新一轮旅游大发展的大幕已经开启。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市委书记刘南昌表示,230万崤函儿女正在深化“效能革命”、发力“三次创业”,打造“五彩三门峡”、建设“三地五中心”,为建设省际中心城市、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蹄疾步稳、奋力向前!
 
  本版照片由本报记者孙猛摄

( 编辑:李建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