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农历正月十五,王书本的小孙子就开学了。从卢氏文峪乡灰堆石村的三间小土房搬进文博佳苑的楼房,易地搬迁安置让王书本一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因为穷,王书本的儿媳丢下小孙子跑了。现在,王书本在小区当保安,月收入1800元;妻子在饭店打零工,每月也能挣1800元;儿子在苏州打工,月收入5000多元。全家每月有近万元收入,生活越来越好了,王书本连说话也有了底气。 这个时节,在卢氏县城药城东门处,范双成的饭店“馋游记”客流不断。和王书本一样,被划定为易地扶贫搬迁户,从吴家沟村的土房搬进横涧园区,活了半辈子的范双成才觉得生活有了希望。过去,家里人口多,两个孩子上学,全家仅靠5亩耕地、2亩樱桃地和1亩核桃地为生,日子紧巴巴的熬煎人。搬家后,范双成大胆创业,借助金融扶贫贷款和从亲戚处借来的十几万元,他开起了饭店,认真经营一年挣个十万元,范双成觉得心里还是有底的。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把易地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来抓,开启我市贫困群众的新生活,让贫困群众搬得好、稳得好、致富好、生活好,生活实现质的飞越,这是三门峡市委、市政府的庄严承诺。 三门峡是河南省搬迁人数最多、任务最重的地市。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我市紧密结合豫西山区实际,围绕“五个好”目标,高标准、高质量抓好推进。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已建成易地搬迁集中安置点194个,18959户65934人全部实现搬迁入住,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落实“五个精准”要求——“搬得好” 唯有“精准”才是利器,才能使工作取得扎实成效。我市在易地搬迁中,注重用好“五个精准”利器,确保群众“搬得好”。 精准把握政策。采取印发宣传单、编印口袋书、举办培训班等形式,面对面解疑释惑,“政策进百村入万家”活动走进千家万户。仅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入户送政策,户均就达到10次以上。 精准确定对象。始终坚持“三统筹、两限定、十一步程序选定”工作标准,以识别程序规范化确保识别对象精准化。“三统筹”包括统筹安置资源、分步实施、持续发展;“两限定”是指限定迁出区域条件和家庭个体条件;“十一步程序选定”就是选定搬迁区域、公布搬迁条件、普查筛选搬迁对象、群众申请、入户核实、村民小组评议、村委复议公示、乡(镇)复核公示、县(市、区)审批、市级复核、省级抽查确认。 精准进行安置。以有利于农民生产、实现就业、稳定脱贫为标准,对安置地址逐个排查筛选,全市194个安置点“四靠”率达85%以上。 精准使用资金。恪守“人均安置住房建设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红线与“不让搬迁群众举债”的底线,加强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建立日常调度、定期巡查、重点抽查、专项稽查、考核评估等机制,实施全程监管。 精准脱贫措施。全市“5个1”共受益覆盖贫困群众96439人次。其中,建成光伏项目52个,受益8619人;特色产业项目380个,受益30919人;产业就业基地工程项目32个,受益1945人;就业专项培训11963人次,实现就业19695人;复垦券理财受益33866人,其他资产性受益1395人。 狠抓“四大责任”体系——“稳得好” 狠抓“优质放心工程”责任体系。以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措施的“四个一”为抓手,高起点抓好安置点规划设计,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四制”要求,确保工程建设全程透明、概算投资合理控制、质量安全达标、资金使用安全高效。 狠抓“稳定收入保证”责任体系。明确安置点所在区域的乡(镇)作为“稳定收入保证”责任主体,结合安置点区域实际,合理调配产业资源和实施脱贫保障措施,确保每个搬迁户有稳定收入、有稳定保障、能稳定致富。 狠抓“党建引领脱贫”责任体系。强化党的核心引领作用,坚持把党支部建在安置点上,对社区实施党组织领导下的全程管理。 狠抓“社区服务保障”责任体系。在安置点小区建立乡镇直接服务的模式,开设劳动就业、社会保障、信访稳定等窗口,使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一站式”优质服务。 聚焦“三项产业”保障——“致富好” 抓实每户1人稳定就业。坚持把“每户至少1人稳定就业”纳入易地搬迁和脱贫攻坚硬性考核条件,大力开展“稳定就业专项工程”,举办免费技术培训105场,全面开展送政策、送技能、送岗位、送服务活动。 抓实“5个1”专项行动。在深入贯彻省“5个1”专项行动方案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扶贫就业基地、企业带贫和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保证每户至少有3项稳定发展的脱贫产业覆盖。 抓实“8种”带贫模式。深入推进产业扶贫“百千万”工程,即建立100个扶贫培训就业基地,1000个扶贫产业就业基地,1万个产业扶贫增收大棚。用好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围绕直接帮扶、托管帮扶、企业帮扶、股份帮扶、合作帮扶、代种代养帮扶、资产收益扶贫、“1+1”个体带贫等八种带贫形式,建立起贫困群众多途径、多渠道的稳定收入来源,确保实现易地搬迁与产业扶贫的有机融合,实现易地搬迁户收益最大化。 实施“两项提质”工程——“生活好” 实施宜居环境提质工程。在全面落实好全省安置点建设“五有”的基础上,更高标准推进实施“五通、六有、七化”。即200人以下安置点实现“通路、通水、通电、通电视、通网络”;200至500人安置点实现“有学校、公厕、文化广场、便民超市、社区服务中心、标准化卫生室”;800人以上安置点实现“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社区绿化、环境洁化、容貌美化、污水净化、垃圾无害化”。 实施“五个新”工程。全面加强搬迁群众思想、文化、道德、法制教育,让搬迁群众感恩新时代,住进新房子,展现新气象,实现新作为,营建新家园。目前,全市搬迁入住安置点“五个新”建设覆盖率达到80%以上,确保2019年年底前实现全覆盖。 强化体制机制建设——“推进好” 紧盯进度抓督导。严格制定易地扶贫搬迁路线图、时间表,层层签订责任状、承诺书,建立一月一督导、一月一通报的常态化机制。 严格奖惩树典型。坚持动真碰硬、奖惩分明,建立严格的考核问责机制,奖优罚劣,加压驱动,2017年全市对易地扶贫搬迁先进县、乡(镇)予以900万元奖励,2018年全市对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表现突出的乡(镇)及安置点予以1200万元奖励。 聚焦难点求突破。聚焦项目建设、资金管理、拆旧复垦、“三率”提升等重难点,建立部门联动、协调会商、联审联批等项目推进机制,靶向施策,破解难题。 强化作风促转变。大力弘扬焦裕禄同志“三股劲”精神,将作风建设贯穿全过程,强化执纪问责,倒逼作风转变,以作风转变带动脱贫攻坚质量提升。 ( 编辑:cll ) |
易地搬迁“五个好”:让贫困群众安居乐业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3-04 打印

- 上一条:学纪明纪 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 下一条:我市推进“大棚房”问题 专项清理整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