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0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三门峡日报社增强“四力”大型主题采访(湖滨区篇)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6-25   打印


编者按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的鲜明主题引领着党报记者必须以过硬的“四力”本领,诠释和呈现新时代新作为新篇章。为此,从即日起,三门峡日报全媒体开始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增强“四力”大型主题采访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湖滨区篇
探访乡村发展  感受乡村蝶变
本报全媒体记者 视频/李海峰 图/杜杰 文/师宝华
  
  6月25日至26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三门峡日报增强“四力”大型主题采访活动报道组首站走进湖滨区,拉开了本报在各县(市、区)主题采访活动的序幕。
  
  25日一大早,三门峡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孟国栋就带领报社全媒体记者一行8人奔赴湖滨区进行采访,先后在会兴街道东坡村、磁钟乡贾庄村、高庙乡位家沟村、高庙乡黄底村等地,围绕脱贫攻坚、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等内容,全景呈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时代变迁和湖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讲述“三门峡故事”,传递“三门峡声音”。
  在会兴街道东坡村采访民俗旅游
  
  报道组一到东坡村,精致诗意的气息便扑面而来。红灯笼、油纸伞、楹联等文化元素将东坡园装点得古香古色。采访得知,为增加村民、集体收入,会兴街道积极引导东坡村围绕生态、传统文化优势,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产业。探索群众入股组建公司引领产业发展模式,引导村民集资入股成立了湖滨区首家股份制乡村旅游公司,建成“东坡园”文化产业休闲园区,2018年8月,成功申报全市首批“乡村旅游示范村”“精品民宿打造示范村”,探索引进企业集团引领产业发展模式,引进台湾“林家花园”集团投资生态农业项目,流转土地2000亩,种植文冠果1500亩等。在加速村特色资源向优势产业的转化同时,培育了“三变”改革经营主体,实现村民收入增加、集体经济增长的双赢局面。
  
  “村里建立了东坡园,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大家都成了股东,每年还能领到分红,感觉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谈起村里的变化,东坡村村民石亚萍高兴地说。石亚萍是一位“能人”,她把自家院子改造做起了民俗餐饮旅游。她蒸的花馍过年供不应求,还带动村里妇女就业,将先进理念及手艺传授给村民。2019年春节,石亚萍的花馍项目就获益10万余元。她说:“我要打造东坡的特色,还要扩大规模将其他村民的院子一起利用起来,好好发展东坡村的民俗旅游。”
  
  记者们一行在村里一路走、一路看。看到“小火车”观光项目正在建设中,同时东坡村还充分利用空间资源,在村民原有的房顶上加盖了26间木结构屋子,以供到这里拍摄白天鹅的游客住宿。东坡村支部书记、主任曹社路介绍起东坡村的发展及未来规划有说不完的话,无论谈起哪一方面,他都如数家珍、了如指掌。
  湖滨区委书记亢哲楠在东坡村现场接受采访
  
  湖滨区委书记亢哲楠说,乡村振兴就是要靠生态发展,打造绿色发展,发挥文化的力量,倡导节约意识,通过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大兴乡村旅游业,他还饶有兴趣地讲起了东坡村在建设中对文化的应用与体现。他说区委高度重视沿黄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建设,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烈日炎炎,中午来不及休息,报道组一行直奔磁钟乡贾庄村。当天恰逢贾庄村“爱心扶贫集市”活动在贾庄知青旧居举办,借助湖滨区集中帮扶日的契机,向社会亮出知青楼文化旅游的名片,打响了“消费扶贫”和“文化旅游”的“双响炮”。
  
  贾庄村地处丘陵地带,位于磁钟乡东南部。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为主。经村“两委”深思熟虑,决定利用现有两层知青旧居26间砖砌窑洞为基础,着力营造知青上山下乡氛围,发展集特色旅游观光、农家乐、娱乐、休闲采摘、住宿为一体的知青文化旅游产业,现已初具规模。
  
  知青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有助于缅怀知情岁月,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有知青深深感叹贾庄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已经完全认不出来这是我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新建的大舞台,开阔的文化广场,干净的路面,变化太大了。”一位曾经在此下乡的知青说道,“感谢磁钟乡整修知青楼所付出的努力,为我们追回了这段共同的记忆,今后我们这些老知青也要拿出当年上山下乡那股拼劲,为贾庄的明天奉献力量。”
  
  来到高庙乡位家沟村唐洼自然村,首先吸人眼球的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千年古柏。古柏繁茂的枝叶遮天蔽日,树干需要几个人合围才能抱住。据高庙乡党委书记高苏星介绍,近年来,高庙乡位家沟村围绕当地古庙古寺、古柏古槐、古井古窑、古村古典独特的景观资源做文章,投资改造窑院50余孔,建起了大坝历史展览馆、农耕文化展馆等项目,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该村先后荣获“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和“河南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荣誉。
  高庙乡位家沟村围绕独特的景观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记者们在位家沟村唐洼自然村里边走边看,先后又来到几户农家,院子里几乎都种有蔬菜与果树和花草,将农家院点缀得生机盎然,有的农户家还有小轿车。推门进去,窑洞的凉爽令人神清气爽。村民告诉记者,村里乡村旅游环境不断提升,村民生活生产条件得到了很大改善。
  2015年,高庙乡黄底村引进投资2.5亿元建起了光伏发电场,该项目年发电量2500万度,年实现收入2400万元
  
  山脊上横穿高庙乡黄底村的三大公路蜿蜒远伸,路两边梯田错落铺开,犹如路之两翼振翅高飞。梯田里一棵棵挂满籽粒的花椒树香气扑人,树下一畦畦一垄垄间作药材正在旺盛地生长着。在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委会主任郭社林介绍了该村的人口及生产生活情况。目前,村民主要靠种植丹参、板蓝根等中药材致富发展。
  在高庙乡黄底村党群服务中心采访
  
  记者所到之处,处处涌动着乡村振兴发展的热潮。通过一天全方位、多角度的蹲点调研采访,报道组对湖滨区乡村振兴发展的整体布局、发展壮大有了全新的、更加直观的认识,也触摸到了该区成功打造特色农村发展的时代脉搏。
  
  26日上午,报道组一行又来到了会兴镇茅津古渡采访。
  
  解放战争时期,茅津古渡是陈谢大军(由陈赓、谢富治领导,也称陈谢兵团)挺进中原的重要渡口之一。1947年8月22日,风雨交加、电闪雷鸣,陈谢大军成功强渡黄河,开始了挺进豫西的革命征程。面对滔滔的黄河水,今年86岁的陕县党史办原主任刘全生为大家讲述了当年陈谢大军强渡黄河解放豫西地区的过程。他通过实景的回忆、当年对老艄工的采访,重现了那段难忘的历史。报道组将对此进行整理,推出豫西地区解放过程的报道,从而让人们感受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加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中去。
  
在会兴镇茅津古渡采访
 

( 编辑:徐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