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3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政策扶持、典型引路、技术服务、旅游带动等促使农村特色产业强劲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增加——

乡村振兴,陕州农业劲唱特色“歌”

来源: 发布日期:2019-07-19   打印
  在张茅乡东村蔬菜大棚,高拴旺家的西红柿喜获丰收。
  
  宽敞平坦的水泥路,一排排小庭院干净整洁,树上挂满了果子,大棚里的蔬菜水灵翠绿……炎炎夏日,记者走进陕州区乡间地头,处处可以看到产业兴旺的喜人景象,处处能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强烈律动。
  
  近年来,陕州区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关部署要求,聚力特色农业,着力推进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多措并举,特色农业遍地开花
  
  7月4日一大早,张汴乡西过村红啤梨专业合作社就忙活起来了,卖梨的群众一茬接着一茬,工人们个个忙得热火朝天。西过村通过技术扶持、土地流转等形式,引导群众发展红啤梨种植1200余亩,目前挂果面积800多亩。红啤梨因其上市早于其他品种填补了市场空档的优势,收购价每斤在3元以上,产品远销俄罗斯,全村仅此一项就增收800多万元。
  
  正在西过村调研的陕州区委书记骆玉峰告诉记者,近年来,陕州区根据各乡镇地域特点、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持续壮大“果、牧、菜、烟、菌、林”等特色产业。目前,全区种植果树34万亩,发展规模养殖场132个,种植蔬菜7.8万亩,发展食用菌5150万袋,实现旅游收入25亿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了调动群众发展特色农业的积极性,陕州区出台一系列政策,从种苗提供、产业定位、资金奖补等方面进行鼓励引导。在发展蔬菜种植方面,区里每年投入500万元,以每个日光温室大棚4万元、普通大棚400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在产业扶贫方面,同类项目每户贫困户可以享受两次“到户增收”资金扶持,每次最多可补贴4000元。在发展果树等经济林方面,从树苗采购到栽培技术培训等方面都有一定补贴。
  
  示范引领,助推特色农业做大做强。陕州区积极探索“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农户”经营模式,加大产业基地和专业合作社建设力度,建成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0家、省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4家。该区充分发挥二仙坡绿色果业基地“龙头”作用,优化果品结构,突出发展优质苹果。目前,在各乡镇优质果品种植区推广复制“二仙坡”模式20万亩。
  
  强化服务,提高特色农业管理水平。陕州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沉下去”,与群众拉家常、谋发展,从项目发展、健康教育、到户增收、政策落实等方面为群众排忧解难。有关部门增强服务意识,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对群众进行技术指导,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同时,充分利用手机短信平台、微信群、网站等媒介推广技术服务和信息交流。
  
  旅游带动,助力特色农业加快发展。陕州区因地制宜发展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互联网+”现代农业等,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张汴乡曲村投资3000余万元,整修地坑院108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里建设民宿宾馆、农家乐19家,并辐射带动休闲采摘、土特产品销售、手工制作等相关产业蓬勃发展,旅游综合收入超过2000万元。
  
  品牌打响,特色产业发展强劲
  
  二仙坡苹果、清泉沟小米、陕州红啤梨……一个个特色农产品,正成为陕州区一张张响亮的“名片”。优质果品基地、畜禽养殖示范区、蔬菜种植示范园……一个个现代化农业园区,正引领着陕州区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方向。
  
  7月4日,记者来到二仙坡绿色果业基地,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丰收在望、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块块苹果梯田绵延数公里,树上挂满了套着纸袋的苹果;一排排种苗长得正欢,散发着强劲的生命力……
  
  “二仙坡苹果被授予‘中华名果’称号,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与山东烟台苹果、陕西洛川苹果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二仙坡绿色果业基地总经理赵跃文告诉记者。该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实现了规模化种植,通过学习先进实现了标准化生产,通过加强产销对接确保了效益最大化。
  
  近年来,陕州区通过建龙头、创品牌,农业特色产业逐渐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转变,一批批农业示范基地、一个个特色农产品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以二仙坡绿色果业基地等为重点,以张茅、西张村、菜园、张汴、大营、张湾等乡镇为中心,打造优质果品基地22个,叫响了“二仙坡苹果”“陕州红啤梨”等品牌。
  
  以河南羽丰禽业有限公司等为重点,以西张村、西李村、观音堂、店子、宫前等乡镇为中心,打造优质畜牧养殖基地31个。
  
  以三门峡天地网公司、河南太龙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为重点,以观音堂、西李村、宫前、店子等乡镇为中心,打造中药材种植基地23个,叫响了“豫西丹参”“一生有艾”等品牌。
  
  以德民核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金亮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重点,以西李村、张茅、观音堂等乡镇为中心,发展“双低”油菜,打造木本油料基地18个。
  
  以陕州地坑院景区为龙头,以张汴、大营等乡镇为中心,打造旅游休闲基地35个,沿国道、省道建成劳动密集型加工基地26个。
  
  ……
  
  来自辽宁沈阳的孙涛是陕州区农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见证者。他2009年来到陕州区,专业从事红啤梨收购,在当地租赁了可容纳100万斤果品的冷库,一直循环储存发货,供应东北三省的大型超市。
  
  “总结河南、山西、陕西等省红啤梨产区,‘陕州红啤梨’无论是品质还是外观都是最好的。每斤收购价从五六毛钱,一直涨到现在的三块多。”孙涛说。
  
  惠及百姓,特色效益推动乡村振兴
  
  产业发展有势头,农民致富才有奔头,乡村振兴才有活力。
  
  7月3日,在张茅乡东村蔬菜大棚,高拴旺在一堆西红柿旁分级装筐,准备销售。“去年,我种了2个大棚,今年种了6个,6个棚少说也能挣3万多块。”高拴旺说。
  
  2017年,张茅乡创新实施“安置点前建项目”,建起东村千亩蔬菜基地,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选准产业、做实产业,不愁富不了。这是陕州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发展特色农业带来的实惠,群众已经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在宫前乡明山蓝莓谷,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采摘成熟的蓝莓。宫前乡近年来着力打造农业特色产业链条,先后建成连翘、食用菌、艾叶、蓝莓等25个产业基地。全乡25个村,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走出了一条以产业发展为主、行业政策为辅的脱贫致富之路。
  
  西张村镇庙洼村属于“深山区”,先天发展条件不足。近几年,村里因地制宜,打造高山绿色蔬菜水果产业基地,建成蔬菜大棚163个、百亩以上优质果园2个,完善灌溉设施,帮助群众发展蔬菜,确保了群众收入有保障、村集体经济有增加。
  
  行走在庙洼村,记者看到,层层梯田鳞次栉比,新修的水泥路一直通向山顶,成片的蔬菜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忙碌的群众劲头十足。站在山顶举目眺望,秀丽的风景尽收眼底。“全村共238户62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61户484人,2018年底已退出贫困村。”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驻庙洼村扶贫工作队队员杜鹏举告诉记者。
  
  今年上半年,陕州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完成5487.7元。
  
  骆玉峰对记者说:“按照中央、省、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区里将继续在农林特产上做文章,抓好50万头(只)畜禽养殖、30万亩优质果品种植、20万亩木本油料种植、15万亩中药材种植、10万亩蔬菜种植五大产业的发展,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亩产附加值,持续增加农民群众收入。”
  
  产业强,乡村美,群众富。奔着这个目标,陕州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宽、越走越好,书写着新时代的动人篇章。
  
  【记者感言】
  
  一路走、一路听、一路记,记者在陕州区看到了一幅产业兴旺、群众奋发向上的田园美景图。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陕州区在发展特色农业过程中,突出特色产业,政府主动作为,以市场为导向,从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示范带动、技术服务等多方面入手,激发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积极性。农业龙头企业扩规模、创品牌、占市场,影响和带动农户提质增效、增收致富。政府、企业、市场三方共同发力,陕州区逐渐实现了“区有主导产业、乡有主导产品、村有专业合作社、户有致富项目”,各项特色产业异军突起,强劲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 编辑:李建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