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5月14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献礼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之七

优化营商环境添活力

来源: 发布日期:2019-10-15   打印
 
     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持续迸发,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陆续落户我市。
  
  今年1月至7月,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9.3%,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2.1%,高于全省平均增速6.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3.6%,高于全省平均增速16.2个百分点;进口总值同比增长56.7%,较1月至6月提高16.5个百分点……
  
  一组组数据见证着三门峡打造优质高效营商环境,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的扎实成效。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环境,是吸引投资者的重要因素,良好的营商环境更是重中之重。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聚焦群众反映集中、企业反映强烈、社会反映普遍的突出问题,不断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努力把三门峡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环境最优、效率最高、活力最足的城市之一。全市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持续迸发,企业及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优化营商环境,干部队伍是核心。干部素质好,营商环境才能优,发展动能才能足。
  
  2017年以来,一场力度空前的“效能革命”席卷崤函大地。
  
  “效能革命”剑指庸懒、重锤问效、铁腕追责,严惩作风懒散、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仅在2017年,我市就查处效能问题202件,处理266人,党政纪处分15人,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环境。
  
  一时间,“无功就是过、低效也是腐败”的理念在全市上下深入人心。
  
  在“猛药去疴”、强力治标的同时,我市更寻求治本,扎实织密制度的笼子,重点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通过合理的容错、纠错,解决干部思想上的顾虑,保护好想干事、敢干事、敢创新的领导干部,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良好机制和工作环境。
  
  以“效能革命”为抓手,我市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这场刀刃向内的政府自身革命,全面提高政府效能,着力为企业“松绑”,为群众“解绊”,为市场“腾位”,最大限度释放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近年来,我市大刀阔斧简政放权,取消下放行政许可和其他类别职权事项163项,政府审批证明事项263项,目前仅保留行政许可事项126项,保留各类证明事项10项;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33项,中介服务更加规范,审批效率显著提高。
  
  简政放权目的是提升政府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满意。我市在做好简政放权“减法”的同时,着力做好优化服务的“乘法”,全力推动工作提速、提质、提效。
  
  围绕优化再造政务服务,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持续优化提升“两平台”“三中心”“三联网”“十应用”基础支撑能力,加快推进信息共享,打破部门间的信息“孤岛”,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在新型智慧城市的引领和支撑下,我市“最多跑一次”改革跑出加速度。全市27个部门的249项行政管理事项和112项行政许可事项进驻行政服务中心集中办理,实现了“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站式办理”,重大事项实行“周办结”,程序性工作基本做到“当日事当日毕”,切实打通政务服务“最后一公里”。
  
  目前,我市已梳理公布“最多跑一次”事项清单897项,969项实现“一网通办”,事项覆盖率达90%,基本实现了群众和企业到政府办事“最多跑一次是原则、跑多次是例外”的目标。
  
  围绕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提效能,我市大力简化办事流程,从企业开办和注销程序到企业用水、用电、用气、用暖、办理不动产登记等,全方位为企业提供便捷高效服务。
  
  全面实行“三十五证合一”,企业办证时间从全流程70个工作日压缩到3个工作日;严格落实“先照后证”,清理了85%共220个前置审批事项,实行了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作,有效降低了市场主体准入门槛,激发了市场活力,改革红利逐步释放。
  
  全市办税等候时间和办税时长均压缩到3分钟以内,涉税服务事项95%实现即时办结,98%增值税申报实现网上办理,4类13项业务实现全国通办。
  
  不动产注销登记、异议登记、查(解)封等事项当场办结,预告登记、首次登记、转移登记、抵押登记、变更登记等事项办理时间从一个多月压缩至5个工作日内。
  
  实行办电“零证预约、容缺办理”,压减43.1%共25项办电资料,16项简单业务“一次都不跑”,8项较复杂业务“最多跑一次”。
  
  ……
  
  “现在到政府办事越来越便捷了,服务态度也更好了……”随着我市营商环境建设渐入佳境,无论是企业还是群众都实实在在感受到转作风、优服务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围绕破解瓶颈制约,我市进一步聚焦问题导向、强化要素保障,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着力建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
  
  我市把强化项目和企业服务作为“效能革命”的主抓手,落实“绿色通道”和“首席服务官”制度,明确每个项目跟踪服务负责人,全面掌握投资项目的投资进度,及时发现投资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加以解决,确保跟踪服务到位。
  
  建立政府收费目录清单,未列入清单项目一律不得收费,完善涉企收费监督检查制度,规范整治各种涉企乱收费行为,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市本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到了90个工作日以内,办理时间比2018年压缩了50%以上。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印发《三门峡市产业集聚区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交通运输、信息网络、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短板,创造稳定高效的营商硬环境。 (下转第七版)(上接第一版)
  
  全力化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持续完善“政银担企”“银税互动”“银商互动”等合作平台和工作机制,建立“三门峡市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小微企业开户绿色通道管理办法》,小微企业新开基本户4个小时内办结,支小再贷款利率由3.25%下调至2.75%,小微企业贷款口径由单户500万元以下调整为1000万元以下,切实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
  
  打造人才沃土,出台《三门峡市人才平台建设方案》,制定各类针对性措施5大方面40项,为各类人才成长提供保障。
  
  持续加强诚信政府、诚信市场、诚信企业建设,加大失信处罚力度,加快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信用体系。
  
  一项项更大力度、更有效率、更接地气的举措,让创业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充分涌流,便民利企的政务环境初见成效,亲商惠商的发展环境日趋完善。
  
  “投资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资。”三门峡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成千上万只白天鹅前来越冬栖息,而正在加速形成的一流营商环境,也势将吸引各类高端资源要素集聚,成为三门峡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障,成为这座城市又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为建设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无限活力和强劲动能。

( 编辑:李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