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7月01日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本地 > 正文

“90后”大学生回乡创业 让濒死企业起死回生

来源: 发布日期:2020-09-17   打印
  创业对一个初出茅庐的“90后”大学生来说并非易事,然而,两年时间内,他不仅让一个濒临倒闭的家庭农场起死回生,还将其变成村里的扶贫阵地,在带动贫困户就业的同时,还给村里9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分红11.26万元,给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7万元。
  
  他就是渑池县天池镇杜村沟村宜居家庭农场负责人赵鑫。
  
  赵鑫1995年出生于杜村沟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2012年,其父赵建有在村里建起了一个占地200余亩的家庭农场,以养猪为主,兼顾养鸡、林果蔬菜种植。耳濡目染,赵鑫对现代农业有了一种别样的情感。
  
  2017年临近春节时,赵鑫拒绝了安徽一家大型上市公司许诺的优厚待遇,决定回老家创业,利用在河南牧业经济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学到的知识,把父亲的宜居家庭农场做大做强。
  
  当时,宜居家庭农场只有能繁母猪70头,年出栏商品猪1400头,全靠传统人工饲喂,成本高、效益差。2017年年底,农场因欠周边老百姓饲料款太多,上门要账的人成群结队,难以维系。
  
  危难之际,赵鑫回来了。他耐心做通父亲的工作,决定对猪场进行改造,重新建立一个标准化的规模养猪场。2018年,在政府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宜居家庭农场首批扶贫资金55.68万元到位,加上自筹资金,共投资700万元,存栏能繁母猪500余头、年出栏商品猪1万余头的规模化养猪场当年即改建完成。走上正轨后,市、县人社部门连续两年给赵鑫解决了每年10万元的创业无息贷款。2019年年底,当地政府又给农场解决扶贫专项贷款48万元。
  
  政府的大力支持、规模化养猪场的建成,让赵鑫信心满满。“改造后的养猪场自动化、集约化程度高,过去四五个人干的活,现在一个人就干了,而且饲养成本和生物安全更有保障。”赵鑫感慨地说,“我比较幸运,赶上了好时候,除了政府支持给力,商品猪的市场行情一路上涨,从2018年上半年的每斤4.7元一直涨到现在的每斤17.5元左右。”
  
  目前,赵鑫的规模化养猪场效益可观,每月仅销售仔猪就有600头,每头净利润在1400元左右。此外,他在邻近的石泉村易地新建的一个年出栏生猪3000头的育肥场正在加紧施工。他说,自己回乡创业的目的,就是要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发展产业的力量,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 编辑:李鹏 )